课程统整下的德育一体化探索
如何解决德育目标碎片化、德育内容知识化、德育方法机械化等问题?学校在实施超学科课程统整过程中,通过课程与教学的整体化设计,突出了全域育人、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和全程育人,以“全科育人”为核心,对应德育的空间、主体、载体和时间四个维度,实现了德育与课程教学的一体化。
在活动探究中使学生形成良好品格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个个主题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经过体验和探究,学生深切感受到品格的可贵之处,并内化为行动。
比如,在“家乡”这一主题学习中,为了达成“热爱家乡”的情感目标,学校设计了“家乡的地理信息”“家乡的历史和变化”“家乡的人民”“家乡的物产”“家乡小课题研究”“家乡环境调查”“家乡推介会”7个主题活动。通过地图拼贴,黄河与运河探究,参观社区历史馆,对家乡特产、名人、景点、文化遗产的资料搜集,实地环境调查,制作海报,解说宣传等方式,全方位深入了解德州。这种综合性学习,既有对地图、气候、人口迁移、运河与德州、高铁与德州的调查性学习,又有剪纸、黑陶制作、说唱快板、纪录片配音等实践性学习。经过50天的持续探究,在“家乡推介会”上,学生通过海报解说、绘本创作、家乡歌曲演唱、特产展销等方式表达了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
在“食物”主题学习中,设计了一个“我班的小菜园” 活动。学生通过翻地、播种、浇水、除草、收割、包饺子、吃饺子进行全程体验,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珍惜粮食”等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文本探究中使学生获得情感共鸣
同一探究主题下,各个版本相关的课文相互融合。例如:在“空气”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阅读《空气在哪里》《画风》《风娃娃》《小狐狸卖空气》等课文,学生认识到人类需要呼吸新鲜空气,要利用空气做有益的事情,“保护空气、防治污染”的教育目标就达成了。在“建筑”主题学习中,通过阅读《赵州桥》《颐和园》《苏州园林》《布达拉宫》等课文,学生们感悟到“建筑是凝固的文化,是由智慧勤劳的人民创造出来的,我们要尊重和保护古建筑”。
每个主题,我们会选10首古诗、10首现代诗、10~20则论语进行诵读。“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引导学生立志行仁、向善而行;金子美玲的《我、小鸟和铃铛》中的“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让学生懂得正视自己、悦纳别人;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广阔》中的“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引导学生们做传递正能量的人。在大量阅读中,学生们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并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内化为行动。
在家校活动中使学生快乐成长
在“家庭”主题学习中,学校开展“制作亲情树”“做营养早餐”“讲我家的故事”“制定家训家规”等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搜集资料,了解家族历史,讲述自家故事,制定家规、家训,做亲子游戏,开展家庭好习惯挑战赛等。家长以身作则,让孩子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在“故事”主题学习中,家长报名参加“讲故事”大赛,“书香里的妈妈”“爱阅读的爸爸”评选活动。大人和孩子共读一本书,畅游书海,从而爱上阅读。
在评价中促进学生反思和自律
在超学科课程统整中,评价贯穿学习的始终。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自评和他评、日评和周评、真实表现性任务评价等多种方式的评价都指向必备品格,如诚实、尊重、坚韧、自律等。
课程统整实现了各学科之间的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实现了课内外的深度融合,因此实现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的德育一体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