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三味文摘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文学不需要教育”这个话题该终止了 口音里的学问 闻一多:“何妨一下楼” 智能手机将拓展生活空间 《红楼梦》里的“节约悖论” 当“姥姥”遇上“外婆” 给刚入大学的女儿几条忠告

第5版:三味文摘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三味文摘
05

口音里的学问

□ 张燕

口音指的是特定的个人、地域或者民族的发音方式。事实上,口音还有更复杂的指向意义,即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还有研究发现,有的口音听上去给人平易近人和真诚的印象,而另外一些口音可能会显得比较高冷。

人们对口音的认识是基于经验的产物。两个刚认识的人互相一打招呼,常常就能辨别对方的口音,并将其在脑海中默默勾勒出大体印象。在这个过程中,口音会通过一种快速、自动的、有时还是无意识的方式触发社交归类。

口音是一种标签,比如在相声小品等文艺作品中,军人硬汉出场就经常操着一口山东话,而要表现“妻管严”的特点则会让他说几句上海话。这反映出人们在讨论和自己不同的口音时经常会带有偏见。

人们对熟悉的口音产生亲近感,这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在美国的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婴儿观看屏幕上两个人的对话,其中一个人说的是熟悉的母语,另一个说的是外语。结果发现,婴儿会更喜欢母语口音的人给的礼物。根据这项实验,科学家认为,人们信任说话口音相近的人是理所应当的,因为这些人很可能更了解其所归属的群体。

打破口音带来的刻板印象虽然是可能的,但需要高昂的时间成本,这也造成了一些人在这之前会因口音问题而受到歧视,这种情况在外国侨民身上尤为普遍。

能总结出口音的问题,就有对应解决的方法,在这方面的专家是“口音纠正师”。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工作跨越国境来到另一个国家,口音纠正的课程也越来越受欢迎。不过,正所谓“乡音难改”,对于那些成年后才学外语的人来说,他们的非母语口音要在这样一个课程结束后完全消失几乎是不可能的。但通过有目的的纠正,即便是小小的改善,也能增加他们工作时的自信。

外国人学外语发音不好需要口音纠正师的帮助,而有不少人说母语的时候,同样也希望得到纠音的培训,因为即使在同一种语言里,不同的口音也存在歧视链。比如英语就存在英式英语、美式英语和澳洲英语三大派系,说其中一种英语的人也会给其他两种口音贴标签,如英式英语意味着吸毒的歌手,美式英语是暴发户,而澳洲口音则是土包子。

如果进一步细分的话,在同一种英语里也有高下之分。以英式英语为例,英格兰西南部的英音听起来很优雅、有权势,而伦敦劳工阶层的考克尼口音常常由于代表粗鲁而受到歧视,工业城市伯明翰口音的遭遇更差。正是因为不同口音间有歧视链,所以一些本国人说话也会有意识地改变口音。

(摘自2018年第23期 《瞭望东方周刊》)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