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教师书架 阅读是一种唤醒 书,打开心灵的另一扇窗 读书,乐在其中 旅途中的休闲阅读

第8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8
【书话聊斋】

读书,乐在其中

□ 刘作民

不经意间,人生已进入知天命之年,参加工作也已有30个年头了。回首走过的岁月,有静待花开的安宁,有凝望苍穹的美丽,有跨越山峦的欣喜,也有暴雨浇身的透凉。所幸,人生的旅途中有书为伴。读一本好书,犹如和一位智者对话。即使是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我的心也能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读书,让我获取了知识,增长了才干,修炼了性情,美满了人生;读书,让我愉悦地工作,洒脱地生活。

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那时的任务就是读书。我上的是中文系,读的书大多是文学类的。除了上课,其余时间大都泡在图书馆里。那个时期是我一生中读书最多、最集中的阶段。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以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为代表作家的现代文学作品到舒婷、北岛、顾城的朦胧诗……可以说,古今中外的名著都在自己阅读的范围内。不仅如此,我还十分关注当代的文学刊物,《十月》《当代》《收获》《人民文学》《作品与争鸣》等都是我必看的期刊。读得多了,手就“痒痒”。除了读,我还写,小说、散文、诗歌等都曾尝试过。那时,我经常向各种刊物投稿,但大都石沉大海;偶尔有稿子被采用,便欣喜若狂。读书时,我喜欢做笔记。那些优美的外貌描写、景物描写、心理描写,那些名言警句,我都摘抄下来。几年下来,光是读书笔记就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如今,我仍然保留着这些笔记,偶尔翻出来读一读,那是一种美好的回忆,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上世纪80年代的毕业生,是国家包分配的。因为我上的是师范院校,毕业后自然就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从此,读与教融为一体。在我那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范读中,作者的情与爱似潺潺的小溪,缓缓注入学子们的心田。鲁彦的《听潮》,朱自清的《春》《背影》,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等课文,读来都特别有感染力。每每看到优美的文章,我都会拿到课堂上读给学生听。看到学生静静地聆听、陶醉的样子,我也醉了。作为班主任,我时常举办读书沙龙、朗读比赛,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热情。为了把课上好,我阅读了大量的资料。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人物传记、写作方法与技巧、语法知识、古文解读等方面的书,我都涉猎。教学相长,相得益彰。我的课受到了领导、同事和学生的一致好评。我经常上公开课,供其他教师观摩。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调入了潍坊高专,成了一名“两课”教师,担任《中国革命史》的教学。文史本来不分家,再加上我有良好的中文功底,因此我把“史”的教学与“文”的专业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比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五次“围剿”。在前几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写下了豪迈的诗篇。我在讲完这一段历史后,适时插入毛主席的诗词,并进行讲解,一下子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十分理想。为了弥补自己在历史方面的短板,我到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的历史书籍,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有关的中国革命史。当时,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是一本比较权威的著作。我反反复复读了三遍,收获颇丰。广泛的阅读,给了我充足的授课养料,使课堂教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我代表思政教研部参加了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大奖赛,并获奖。

再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我离开了教学岗位,转到了管理岗位。我先去了宣传部门,又到了人事部门,现在来到了档案部门。工作岗位变了多个,但读书的习惯一直没有变。每到放假前夕,我总喜欢去图书馆借上一摞书,在假期里静静地阅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默默地读一段书,犹如品了一杯香茗,那种愉悦感是独有的,别的事情无法替代。由于是在管理岗位上,我便有意选取了部分管理方面的书阅读,比如《第五项修炼》等。为了配合工作的开展,还写了许多相关文章,抛砖引玉,营造氛围。校训确立后,我及时写了《厚德——人品修行的极致》等文,进行解读。在“七个专题大讨论”期间,我连续写了《管理就是服务》《管理重在机制》《管理力求高效》三篇文章,陈述自己的观点。从内心里说,我更喜欢阅读文学作品。我自费订阅了《小说选刊》《散文》等刊物。阅读中短篇小说,零碎时间就能完成。品读小说,领略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故事,自觉不自觉地就会和书中的人物一起喜、一起忧。读得多了,内心里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就有一种表达的欲望。所以,我经常写一些散文、小说和诗歌。至今,我已有上百篇作品散见于报刊。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爱好,读和写就是我的爱好。当下,我静下心来读读书,抛却尘世的一切杂念,精神遨游于另一个世界,乐在其中。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