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童声合唱的训练
合唱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音乐形式。《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也认为:“合唱训练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多声思维,所创造的和谐之美可以造就集体感和友谊,能给人生带来精神升华的时刻。”因此,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合唱也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那么,在合唱训练中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坐姿之美
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童声合唱中,学生的坐姿与演唱的呼吸及气息有重要的关系。因此,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会提醒学生保持上身正直、浅坐的姿势。身体坐在凳子三分之二的位置,微向前倾,两脚平放在地面上,两眼平视,略带笑容,以便笑肌上提,全身自然放松,注意力要集中。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最自然的唱歌状态就显示出来了。
声音之美
柏拉图说:“好奇者,知识之门。”好奇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首先,应该让学生完整地欣赏歌曲,让学生对歌曲有整体感受。然后指导学生听音色、听旋律走向、 听和弦、听歌曲所表现的情感等有意识的欣赏活动, 目的是为学生学习合唱歌曲做铺垫。如在学习合唱歌曲《田野在召唤》时,先通过整体聆听,让学生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风格;接着,在进一步的聆听中,学生很快发现两个声部间的依托关系。
1.练声的方法:学习新歌曲之前,我先与学生复习平时用“嘶”这个音素进行无音高的气息训练:长音四拍—短音八拍—长音五拍作为基本节奏型,并在长音结束时将气一下子全吐光。学生们很快就会理解八分音符就像基本训练中的短音一样来控制,会在处理不同歌曲时,把之前练习的7(嘶)换成带音高的6(拉)来演唱,很快就会在愉快的氛围里掌握新歌曲的旋律学习。并且,这一练习还有助于横膈肌的训练。
2.演唱的方法:念词节奏化是针对排练中音与字无法顺利对应而使用的排练方法。当然,也可以通过念词节奏化来加强学生对字、词、音的记忆。简而言之,这种音乐创作的原动力在于语言本身,我们可以通过“念词”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3.字与音的结合:字与音的结合,在作品后期的排练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在演唱中文作品时,我特别强调字、词、句的咬字吐音。所谓“咬字”关注的是如何念好声母,这与我们的唇、齿、口、舌、腭的协调性有密切关系;而“吐音”关注的是如何保持好韵母,这与我们的口型及发声位置有重要的关系。声母用来辨意,韵母用来传情,两者结合才能组成语言的意象,才能给准确的意象赋予美感。解决了字与词的咬字吐音后,我们应当关注句子的表达,根据每一句的韵脚对句子进行有机划分,从而表达出作品的正确意思与完美意境。
谐和与统一之美
谐和、纯净的童声合唱被誉为“天使的声音”,不少人为之感动落泪。这种谐和与纯净是怎么获得的呢?它需要每一位合唱队员除了确保自己声音的优美与准确外,还应依靠聆听来确保自己声音的相对准确性。聆听别人的音色、音高,从而调整自己发声的位置与音准,有利于合唱整体结构的统一。那么,怎样避免单声部排练完全正确而无法进行多声部合排的窘境呢?在排练《田野在召唤》时,我们也碰到了此类问题。这时,我们选择了先拉开声部间的距离进行合排,后逐渐拉近声部间的距离。这也是学生从“单一聆听”到“互相聆听”的一个过程。
另外,我们还有一种将有伴奏的合唱当作无伴奏合唱的方式来进行排练的方式。即在聆听的过程中,尽量让人声与人声之间构成音响(人声的律制为纯律,而钢琴为典型的十二平均律乐器,我们可借助钢琴来进行辅助校音),这样可以强化学生依靠人声原有的“纯律感”进行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的构建,体会、适应纯律的美感。并且通过无伴奏合唱的方式加强声部间的合作与聆听,让学生对作品的细节加深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