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常态课教学高效课堂
在常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只把教研组集体备课的材料“拿来”全盘照搬,没有自己的学情分析,更没有自己的个性思考;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点拨、引导、交流等方式为学生释疑解惑,但是做得不够好;有的教师因过度运用教学技巧而丢掉了应当重点讲解的学科本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每一节常态课教学中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呢?这是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维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具体明确,才便于在课堂教学的语文实践中落实。比如,在《藤野先生》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2.过程与方法。归纳人物典型事例和特征,概括人物的思想品质;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学习鲁迅先生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由于文章内容丰富、篇幅较长,因此教师用3个课时授课为佳。其中,第一课时为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第二课时为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特征,表现藤野先生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第三课时为归纳人物典型事例,体会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品读语言,学习鲁迅先生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整体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打造高效常态课,既要做好一堂课的总体教学构想、教学流程,更要设计好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如何进行、如何衔接、时间如何分配等。在检查学生预习《藤野先生》的情况时,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作的批注都不少,但是在梳理文章思路方面有些混乱;小部分学生只理出“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这一条明线,而对“鲁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这条暗线却没有察觉。笔者于是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揣摩重点语句,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将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和鲁迅先生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课堂教学中,因课时不同设定各个课堂的主问题:藤野是一个怎样的先生?鲁迅对藤野先生怀有怎样的感情?从东京到仙台再到离开,鲁迅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变化历程?围绕主问题,结合学生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与技能及思维特点,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充分预测,让学生一直处在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中,并适时加以点拨,及时矫正、反馈。
教材只是教学的文本资源,教学应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拓展,通过建立精准配套练习达到学习目标。所谓“精准”,就是通过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内容,紧扣教学要求,以基本训练为主,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预习和复习时间,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乐学善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单县徐寨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