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三味文摘 严复家教中的中国文化道统 网络语言侵占年轻人词库 名人与汉字的故事 德国出土最老图书馆 切莫高估孩子的学习能力 低估孩子的生活能力 济南红叶谷秋色 郑板桥:明好人之理 爱天下农夫 蚊子催生无痛微针

第4版:三味文摘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三味文摘
04

网络语言侵占年轻人词库

□ 朱颖婕

不久前,英国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2018年度摄影大赛揭晓入围作品,面对星河璀璨的震撼景象,网友的热门评论却充斥着贫乏、直白的网络词语:“这些照片真是爆炸好看!”“怎么拍出来的!”……有人感叹:古人面对夕阳西斜、落日熔金的场面,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传诵至今的名句,这样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

网络语言对日常表达和审美的冲击日益加深,对正处在语感成型关键期的青少年而言,浸润在贫乏的网络语言环境中,可能造成语言能力下降。

现在有一个现象:一个网络词语一旦“走红”,就会立即成为人们竞相模仿的对象,并渐渐演变为口头禅,结果大家在表达某种情绪或态度时,说来说去就是这么几个词、几句话,比如“呵呵”“打酱油”“吓死宝宝了”等。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提到,由于汉字兼具音、形、义的特点,网络语言可通过各种“排列组合”,形成无数“新词奇象”,这种充满创意和趣味的表达方式容易引起年轻一代的共鸣,甚至逐渐“统治”他们的词库。需要警惕的是,网络语言的游戏用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语言规范,难免出现错字病句,甚至于,网络语言中存在的部分粗俗用法会对青少年的审美感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必须注意到,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这门学科肩负着提升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素养的重要使命,因此这种趋于贫乏的语言倾向需要语文教育及时关注、正确引导。

(摘自2018年7月31日《文汇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