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启动学生发展的支点
如同杠杆需要一个适当的支点才能发挥作用一样,教育行为也需要一个能启动学生发展的支点,让教育行为有力、有效。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导师和精神领袖,要想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唯有真正读懂学生,找准心理需求点,才能契合学生的心灵,适应当前儿童发展的需求。
2017年9月,在接手一个新班级时,我发现男生小惟总是跟在同学的身后,说话不敢大声,更不用说融入小组和班级集体活动了。在家访中,我了解到:小惟家的经济状况不佳,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奶奶一个人带着他;他很自卑,写作业时不愿让同学看到;偶尔,他还会吹牛或撒谎。通过观察、了解和分析,我认为,小惟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只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家庭劣势与学习上的差距,他的自尊心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为了撑面子,他就会撒谎或吹牛。于是,我在班里给他安排了一项简单却能每天“露脸”的工作——点名,为请假的同学送午饭、退订单。在我的悉心指导和鼓励下,小惟做得很认真、很出色。接着,我通过肯定和表扬引导全班学生关注他,欣赏他。慢慢地,他的话多了,说话明显有了底气。而且在我“不经意”的帮助下,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明显的提高,自信的笑容慢慢回到了他的脸上。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代沟的时间差越来越短。那么,对于比小学生大十几岁乃至几十岁的老师而言,怎样才能避免由于“代沟”而造成的沟通障碍呢?一次,我在讲《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一课的时候,一名叫思斯的女生站起来提问:“老师,你知道怎样利用大树的年轮来辨别南北吗?”我一下子被问住了,一时陷入尴尬之中。我灵机一动,反问道:“你能告诉我们吗?”思斯回答道:“通过观察树桩来辨别方向,年轮宽的一面是南方。因为树桩断面的年轮,一般南面间隔大,北面间隔小。这是我昨天从网上看到的。”此时,同学们都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思斯脸上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我在为她称奇叫好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责——自己每天忙着在朋友圈中点赞、评论,却不知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已利用网络学习了。下课以后,我微笑着对她说:“谢谢你!思斯同学,老师要向你学习。你经常上什么网站,能不能与老师分享一下?”她欣然答应了。自此之后,我经常与她交流网上学习经验,并把我们的学习成果与全班同学分享。很快,许多学生加入我们的学习行列,我与学生的交流更融洽、亲密了。
欧洲著名教育家斐斯泰洛齐说:“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真正关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漂亮话,也不是简单的嘘寒问暖,需要教师俯下身子,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抓住学生发展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透过学生的行为表象准确解读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让自己的教育行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