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课堂上,我领着学生学习课文《小摄影师》。
课文中提到,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拿着报纸坐下,耐心地让小男孩摆弄了很久。这部分文字很好地体现了高尔基对孩子的关怀与爱护。如何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请学生采访我们学校的校长。
简单地梳理了一下采访要问的几个问题后,学生轩和帆代表全班同学出发了。
没让我们等太久,他俩带着成果回来了。校长不在,机智的他俩采访了陈副校长。他们说,去的时候,陈副校长正在电脑前忙碌,听说要采访,立马放下手中的事,认真地接受采访。陈副校长说,她平日很忙,有时候也很疲惫,但一看到学生们就累意全无了。
“陈副校长的确很忙,没有双休日,我们老师都知道。”我告诉学生们,“她忙于工作,连休息都成了奢求。你们说,时间对于陈副校长来说宝贵吗?在时间这么宝贵的情况下,咱们同学去采访,陈副校长是怎么做的?为什么立马停下工作接受咱们同学的采访?”我不断追问,是想让学生明白:陈副校长的一切忙碌都是为了学校,学生的成长是学校的大事,她即使再忙再累看到学生成长也高兴。
再回到课文里,我们感到高尔基不单单是书中人物,而是走到了学生中间,成为一位可亲的长者。这样,学生理解高尔基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就很自然了。
课后,上次没有得到采访机会的学生主动采访了校长、保洁阿姨、学校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名女生含和桐。午间练字刚结束,这两名女生就走到我面前,提出要采访校长的请求。问及原因,她们说想练练自己的胆儿。我笑了。有什么比主动要求成长更让人欣慰的呢?同时心想:午休时间,校长休息了吗?望着俩女生渴求的眼神,我不忍心说“不”,默默地同意了。
很久很久,含和桐才回到教室。告诉我,她们在校长办公室门外等了好长时间,但没敢进去。含刚鼓起勇气往前走了两步,就被桐拽着衣角拽了回来。这样来来回回不知多少次,最终被正在打电话的校长发现。进了办公室,两人的小脸憋得通红,好长时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她们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挂着兴奋的表情,显然是有收获的,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段经历大概会烙在她们心里吧。我在心里为我们的校长竖起大拇指:懂得学生!
通过采访让学生感受到校长的忙与累还不够,我要引导学生细细观察。午餐时,教师、学生都落座了,校长的身影才姗姗出现;放学了,学生们背着书包离开了学校,而校长办公室里的灯光还要亮到很晚。通过观察,学生的心灵受到很大触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育就是形成‘可爱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还好,我没有在课堂上逼着学生进行生硬思考。以后,我要像高尔基那样关心学生,为学生准备一块心灵的土壤,让学生去经历、去耕耘。心田肥沃了,播种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我要做的就是,继续为自己的心灵注入营养,只有自己的心灵丰富了、细腻了,才会有滋润学生心田的能力。
采访,带给学生的是经历、是喜悦,带给我的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