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在寓教于乐中收获职业幸福感 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溯源 校园里的游泳运动会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人文气韵的探索实践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大班自然角种植活动的创设与策略探讨

第6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6
【观点切磋】

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溯源

□ 郯城县第一实验小学 吕兆厂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他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育原则和方法一直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引方向。孔子究竟是如何把这些原则和方法贯穿于他的教学中的呢?下面,我们就走近孔子,追溯本源,看一看他是怎样对学生因材施教的。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名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最先提出“因材施教”的是东汉的经学大家郑玄。《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中有这么一章,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问了同样的问题——听到一件事就马上去做吗?可是,孔子却让子路等一等,要先征求父兄的意见;相反,却让冉有马上就去做。原因是什么?“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要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三思而行。郑玄读到这里,写下了他的批注:“各因其人之失而为之。”孔子是根据人的不同特点去教导的。宋代的朱熹在给《孟子•尽心上》中的“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一章作注时则提到“圣贤施教,各因其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一词的来历。

知道了“因材施教”的来历,我们再通过一个案例来看一下孔子在课堂上是如何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开头三章是孔子的三个学生问“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同样是问“仁”,答案不同,原因就是孔子看到了学生的材质、能力的不同。颜渊问“仁”,孔子回道“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因为颜渊是孔子学生里面德行修养和悟性最高的一个,可以做到“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篇第六》)所以,颜渊要想达到“仁”的这种理想境界,自己努力体味就行,“为仁由己”,不需要外部因素的帮助。仲弓虽然也位列德行科,但是比起颜渊要稍差一点,但是他适合从政。孔子曾说:“雍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篇第六》)南面,古代各级官员在官衙处理政务的时候,都是面南背北。由此可知,孔子认为仲弓的德行和能力足以成为一位高级官员。所以,当仲弓问“仁”的时候,孔子的回答都和处理政务有关。“出门如见大宾”,出门工作就好像接待贵宾;“使民如承大祭”,役使老百姓的时候一定要如同对待祭祀一般慎重。孔子在此希望仲弓通过处理政务来磨炼自己,实现仁道。那么,司马牛又有怎样的材质呢?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牛多言而躁。”多言就是好说,说得多,高谈阔论,偏偏性格又急躁。很显然,这是一种缺点。说得多,性子急,难免会夸夸其谈,好高骛远,言过其实。这样的人会让人感觉到品德有问题。所以孔子告诫他:“仁者,其言也讱。”“讱”就是言语迟钝,意思是你要想实现仁道,要少说话,多做事。

这几个例子让我们领会到了孔子是如何因学生之材质而施教的,“至圣先师”的教学艺术也让我们倍加敬仰。当下,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要求日渐迫切。作为教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读一下《论语》这部“中国人的《圣经》”,从中学习古代圣贤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呢?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