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让习题成为撬动学生思维的杠杆 “小辫儿”里的快乐 英语阅读活动因思辨而精彩 图片新闻 巧用微课优化低年级歌曲教学 用活插图 教活英语 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将合作学习渗入初中数学课堂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切磋篇】

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 姜伯文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但是,感性认识只是认识某种事物的具体形象或个别属性,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联系。因此,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后,要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把感知的事物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的加工,使认识产生质的飞跃。为此,在概念教学中,笔者从引导学生对具体事物进行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两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感性概括是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这种概括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地进行,事物的某些要素因反复感知而在头脑中逐渐增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感知阶段提供充分、真实的感知材料,给学生以强刺激。例如,低年级学生认识除法是通过“分桃子”等实际例子来完成的:把6个桃子,每2个放一盘,可以放3盘。也就是每2个分,6可以分成3个2。由此让学生认识“分”就是“除”,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出“用除法计算”的结论。反之,如果只停留在“分”上,没有概括到“除”上,就不会达成目的。

理性概括是在对感性知识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中完成的,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把感性概括向理性概括深化,教会学生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出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明确的言语指示,提供明确的概括目的,指明概括的方向,考究设问的艺术性,系统性地提出问题,深入浅出,潜移默化地加以引导,把感性材料逐步抽象、提高。这样一来,学生在获得正确、清晰的数学概念的同时,概括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教师根据乘法原题“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有40人,一共有多少人”提问:1.现在要把这道题改编成一道除法应用题,谁会编?(三年级有学生120人,平均分成3个班,每班有多少人?或三年级有学生120人,每班有40人,可分多少个班?)2.谁会列式解答?3.应用题中已知的“三年级有120人”中的“120”在乘法算式中叫做什么?它是几个因数的积?4.“分成3个班”中的“3”,“每班40人”中的“40”,在乘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5.要求的问题在乘法算式中是什么?第三、第四、第五个问题分别揭示了除法概念中3个本质属性,即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或已知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也就是说,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就要用除法计算。

由于学生对除法概念有了感性概括的基础,因而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揭示本质属性。通过以上的不断分析和综合,把具体的数量抽象为积与因数,给概括除法的定义铺平了道路。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为除法下定义。这样的概括过程必然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完成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教师采用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只要教师用心设计,耐心引导,学生的概括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东山腰小学)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