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撷芬芳
——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思考
2014年,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多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一、经典,为师生点亮心灯
(一)传统文化为根,人文教育立校
去年7月,我在南京参加了一个后备干部高级研修班。北大中文系的金树祥博士给我们作了题为“诸子百家与人生智慧”的报告。这次学习,让我知道了历史的天空是如此博大精深。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各抒己见,竭力完善自己的学术成就,为后人留下了一场历久弥新的智慧盛宴,让我们受益无穷。
威海市鲸园小学多年来始终秉承“传统文化为根、人文教育立校”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适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论语》等国学经典中的警句被学生们口口相传,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中国两千多年的诗歌发展史上,《诗经》是源头。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诗经》中汲取养分,陶冶情操。教师把《诗经》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背诵吟唱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指导学生学习《诗经》中的名篇,引导学生积累《诗经》中唯美的句子。
(二)读创结合,让经典内化于心
目前,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篇目占到了30%,与旧版教材相比增幅达80%。这就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日渐重要。语文组的教师针对古诗词教学多次开展校本教研,在课堂上除了运用“图文结合、抓字眼”的传统诗文理解方式外,还突出了吟诵在学习中的作用。“听名家吟诵——看老师吟诵——加动作吟诵”,一次次的吟诵让学生们在平仄起伏中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雅韵之美。
读创结合,让经典内化于心。通过配乐吟唱、为诗歌配画、创编儿童诗的形式,让学生感受经典的美好意境,享受经典带来的美感。例如,在学习楼阁文化的古诗创作时,学生先深读《岳阳楼记》,然后结合威海本地特色创编了《美丽的环
翠楼》《我们学校的小古楼》等优美诗歌,并且配上美丽的图画。这种创、写、绘的过程,聚焦学科培养目标,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
二、氛围,让学生流连忘返
在学生核心素养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努力用古诗词去熏陶和感染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一)校园文化营造氛围
阅读需要一种氛围的营造。为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学校各班级的中队名多以经典诗词命名。“鹿鸣中队”“五彩儒莲中队”“采薇中队”的名字耳熟能详,以“天海阅览室”和“阅读图书车”为名的阅读角也彰显着一种“人在书海、书在手边”的阅读理念。学校明确各年级经典阅读的书系与书目,确定了学生在小学期间积累经典唐诗宋词120首、经典名篇100篇、经典名著20本的学习目标。
(二)话题研讨跟踪落实
蒙台梭利曾经说:“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这句话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为了提升学生读、思、研、行的能力,我常在班级群里针对学生读过的经典名篇发起研讨。学生畅所欲言,通过交流沟通,把爱国主义情愫、积极进取的态度、诚实守信的美德融入自己的生命和血液。他们认识到中华文明的灿烂,懂得了如何成为一个正直、有勇气、有活力的人。
三、评价,让经典落地生根
通过“2+1”课型模式积极推进经典阅读的开展和落实。这里的“2”指的是经典诵读指导课、经典诵读汇报课;“1”指的是学生最喜欢诵读的名篇课。目的是让学生在经典名篇中学会用心体会、用心感悟。通过课堂上学生们的交流,结合“亲子阅读评价表”和“每日阅读打卡”活动,评选“最美阅读小达人”。尤其是“阅读考级证书”和“鲸园书签”的颁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读经典的乐趣。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育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去聆听鸟鸣,仰望天空,欣赏水的唯美和山的雄伟;去感受它们,真正直接地和自然产生联结。这是因为,经典是人生之支柱,经典是大国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