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育群”凝聚起家校力量
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家长。家长的改变首先应该从融入孩子的世界开始,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教育方法。
2017年11月,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实验小学组建了“青西新区实验小学家校合育群”,发出“做睿智家长,写亲子日记”的倡议,邀请各个班级中对孩子教育比较用心、善于接受新理念、乐于探索家教新路子的家长入群,鼓励他们撰写、分享自己的家教心得——亲子日记。随后,班级中未被邀请进群的家长听说有这么一个微信群可以展示家教日记,一起交流、学习家庭教育方法,便争先恐后地要求进群。于是,家长交流群迅速壮大,实现了“一千个家庭的大聚会”。
合育群中的成员们分别从事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教育理念……如何撰写亲子日记?写怎样的亲子日记?群主不定期向群中推送一些写得比较好的亲子日记,供家长们学习借鉴,并在群中对家长进行指导、释疑。
如果说全校的家校合育群是人的“大动脉”,各个班级群就是遍布全身的“小血管”。班主任们不断在各自的班级群中给家长们鼓劲,同他们沟通交流。有的班主任重点突破,跟“潜力家长”单线联系,动员他们将写的日记发到群中,以便带动更多家长参与进来;有的积极对合育群里的亲子日记进行点评、点赞,并及时推介到班级群中,以增强家长写日记的自信心;有的独辟蹊径,发挥朋友圈的辐射力,让还在观望的家长尝试着迈出第一步。
“老妈,你不是也加入亲子日记群了吗?我怎么没看见你写的日记呀?”“爸爸,你的日记写得真好!传上去,给我们老师看看吧!”“妈妈,我们班一名同学的妈妈写了十几篇日记,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于是,不想让孩子失望的家长们鼓足勇气,上传了自己的日记。一位已经写了200多篇日记的妈妈回忆说:“当时,我是闭着眼睛按下的发送键。没想到,日记得到了很多人的点赞。”
该校将亲子日记的撰写情况作为学期末“优秀家长”的评选条件之一,营造既竞争追赶又互助激励、不甘落后、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亲子日记在合育群中隆重亮相。再后来,有些学生的祖父母也热情参与,发布了亲子日记。教师们感慨道:“我每天收到很多篇日记,已经快看不过来了。”“家长们已经开始学着怎样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了。”“原来,家长们的教育妙招这么多啊!”
亲子日记表面看来是记录孩子成长历程的点滴小事,其更深层次却是家长对自身行为和施教过程中教育理念的反思与升华。要写好日记,家长首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每天坚持与孩子互动交流,观察孩子各方面的表现,陪伴孩子聊天、做游戏,了解孩子一天的活动和思想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不管家长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反思:今天哪件事情做得对,哪件事情做得不够好,以后该如何处理?哪句话说得不妥,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下次应该怎么说?等等。家长们从一句话、一件小事开始,日积月累,不断地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慢慢形成了一套既属于自己也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方式方法。
自从写亲子日记以来,许多家长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对孩子世界了解的欠缺和家庭教育方面知识的匮乏,从而有了紧迫感、危机感,更加渴望读书、学习。以前,家长们闲暇时会逛商店、玩手机、浏览网站、闲聊;现在,则会找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看,会在群里翻看、查阅其他家长的亲子日记,督促自己不断学习,借鉴他人优秀的教育经验。以前,不少家长喜欢从成人的角度揣摩孩子的心理,忽视孩子到底想要什么;现在,则能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孩子。一位妈妈在日记里写道:“从前,我脾气不好,随时会对孩子发脾气。后来,看到其他家长的处理经验,自己学着尽量控制情绪,遇到问题时先冷处理,多与孩子商量。没想到,孩子变得越来越乖巧了。”一位不喜欢读书的家长为了寻找有效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查阅了大量专业书籍。后来,他发现《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一书不错,马上在群里与大家分享。有的家长说:“当我觉得自己的坏情绪快要控制不住时,就会及时提醒自己要淡定。虽然我现在有时还会吼上一句,但每天总能进步一点点。”
亲子日记记录着家长的努力和改变,也记录着孩子的进步与成长。作为日记中的“主角”,孩子也时时关注着爸妈笔下的自己。当他们得到家长的认可、夸奖时,就会加倍努力,信心十足;当他们发现爸妈的担忧时,就会尽量克服缺点,改正不足。有的孩子跟家长展开竞赛,自己每天也坚持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思考。
亲子日记不仅是一个个家庭的教育实录,也是家校合育的一条纽带,连接起了学校、教师、孩子、家长这几个要素。这几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正是有了亲子日记这条纽带,才有了家长们彼此间的共鸣与欣赏,有了互相鼓励、并肩前进的家人们,有了变得越来越融洽的亲子关系,有了走在学校教育之路上的教师们的同盟军。教师通过日记看到了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也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一些情绪和心理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亲子日记让家长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学校,理解了教师,摒弃了“孩子教育出问题,就是学校教育出问题”的想法,不再一味地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使家校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