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父亲的砚台 与边塞诗人擦肩而过 寂静的桃棵子 故乡的“槐”想 打麦场 关于发现假冒本报“教研版”的严正声明

第8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8

寂静的桃棵子

□ 王道坤

桃棵子是一个村名,是沂蒙红嫂祖秀莲的故乡。

借着学校党性教育活动的机会,我第一次走进了四面环山的桃棵子。

这是一个普通的山村,安详,寂静,朴实,自然。石板墙、砖瓦房很随意地散落在河沟边、山石旁。不过,村里最珍贵的还是那些保存完好的石砌草房子,它们珍藏着许多外人不知道的珍贵历史。在这些老房子中,祖秀莲故居是代表。虽然它被开辟成了旅游景点,但房子保留了原来的居住格局,甚至还保留了一丝房主人的生活气息。人走进房子,在昏暗的光线里,会有一种回到了当年的幻觉。

桃棵子和祖秀莲的故事,还要从抗日战争说起。1941年,沂蒙山里的日本鬼子时不时就来村里扫荡。就在这间老屋里,祖秀莲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昏死过去的八路军伤员郭伍士,给他喂饭喂水、擦拭身体、缝补衣裳。朝夕相处29天,两人结下了母子般的亲情。郭伍士被转往八路军野战医院时,祖秀莲叮嘱他,不管以后走到山南海北,一定要捎个信儿来。郭伍士则承诺,今后无论战斗到哪里,都不会忘了她这个“娘”。这个承诺斩钉截铁,这声叮嘱情深意长。

为践行这个承诺,1947年,郭伍士退伍后没有回山西老家,而是落户在沂蒙山区,踏上了漫漫的寻亲路。经过数年的苦苦追寻,他终于在1956年找到救命恩人,并认祖秀莲为母亲。后来,郭伍士和媳妇、孩子就在桃棵子住下,为母亲尽孝,直至1977年祖秀莲病逝。

“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俯下身看着炕头那熟悉的土炉灶,恍惚之间,我嗅到了老母鸡汤的浓香,感受到了老百姓对子弟兵的深情厚爱。如今,祖秀莲为伤员熬鸡汤的故事已通过文艺作品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脑海中。

在山坡下的祖秀莲纪念馆,桃棵子“70后”村支书张在召如数家珍。他是听着祖秀莲的故事长大的,对这个慈祥的长者怀着无限崇敬之情。为筹建纪念馆,他曾四处寻找照片和文字材料,耗费了大量心血。言谈中,他总有一种沂蒙山人难以掩饰的自豪感。他说,在桃棵子,每个革命故事都不同寻常,都体现了真正的军民“鱼水情”。

祖秀莲的墓地在纪念馆上方的山坡上。墓地周围,村民覆膜种植的芋头和花生长出了青青幼苗。随处可见的香椿树,静静地站在荒堑上、山崖下,枝干遒劲,叶子蓬勃。房前屋后,一树一树的小樱桃,红艳艳却寂静无声。摘几颗放进嘴里,酸酸甜甜的味道,沁人心脾,回味悠长。

1984年郭伍士去世后,他的墓地选在了祖秀莲墓的右侧。至死,郭伍士也要守候在沂蒙母亲身旁,用最传统的方式回报老区人民曾经的付出。他报答救命恩人的意念朴素、执着,饱含真情,坚如磐石,是一个革命军人最为崇高的品格、最为可贵的精神。

群山阻隔,村庄幽静。在沉寂的桃棵子,飘荡着令人动容的深情故事。每个故事都意味深长,每份情意都流芳百世。我想:这里应该是热闹的,山外的人都应该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品一品。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