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燃情岁月里的热切讴歌 乡情在课程生长中流淌 教师书架 一生为教育奔走 心系家国天下 常留书香在指尖

第8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8

一生为教育奔走 心系家国天下

——读《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有感

□ 王迎军

山高水长路遥遥,先生风范仰弥高。700多页的《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写不尽蔡元培先生教育大家的深邃思想。有人问:“当今这个时代,读这样的作品有意义吗?”或许我们能从先生的行动中找到答案。

一、为教育计,不畏改变革新

“五育”并举,首倡世界观教育。20世纪初的中国,强邻紧逼,国权丧失,万业凋敝,沿袭的学堂制教育与西方现代教育之间的鸿沟难以逾越。从服务于新式学校,到游历国外,研究教育制度、编撰教材,蔡先生积蓄了丰厚的教育内力。面对基础、体系、制度几乎为零的中国教育,他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思想。尤其是他首倡了世界观教育,引导人们去追求真理,追求有价值的人生。虽然蔡先生的世界观教育有其局限的一面,但100多年前即提出世界观教育,超前的意识令人赞叹。在这个互联互通的5G时代,世界观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要引领学生具有国际视野,跟着 “一带一路”的脚步,做世界级小公民。

兼容并包,不惧旧势力抗争。出任北大校长,蔡先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教员、行政、教学、德育、社会实践、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当时的北大教员既集中了许多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也有政治上保守而学问深厚的学者。在政治倾向上,有的激进,有的保守,有的主张改良。在新派人物中,有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的不同代表。改革遭遇了经验匮乏、经济困窘、社会旧势力、国家强权的压制,探索之路举步维艰,但他从未止步。

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与文言之争,面对以桐城派古文家林纾为代表的旧势力对北大、对蔡元培的发难,他没有逞口舌之快,在《致〈公言报〉函并附答林琴南君函》中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并在《国文之将来》中,态度鲜明地表达了对白话文前景的乐观,坚信“我想将来白话派一定占优势的”。

二、为未来计,不惮呼号奔走

就教育发展而言。蔡先生在《一九○○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中强调:“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他告诫,教员不可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等到学生实在不能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时,再去帮助他。看到这里,我为今天的教育而羞愧。如今,虽然在硬件设施上有了长足进步,但很多课堂仍然是教师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地讲解。学生竖着耳朵,教师动着嘴巴,而唯独不动的是脑筋。仅靠死记硬背,靠“题海战术”,靠考试法宝,这样的教育造就的只能是“考试机器”,注定踏不上未来的快车。

就青年学生而言。五四运动浪潮稍平,蔡先生在《中学的科学》里强调:“学生应该尽心研究科学,从根本上做救国的准备,不要做无谓的奔走,因为五四运动是万不得已之举动,可一不可再的。”作为五四运动急先锋的北大,引领着新文化运动的潮头,但社会上难免将任何改革都望向学校这方净土,而北大学生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游行示威运动可以革除社会积弊的侥幸心理。蔡先生希望学生们潜心学业,能够以学报国、以智报国。他敏感地意识到,知识、科技才是促使国家发展的根本。他希望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希望青年学生“力学报国”,为国家未来之发展蓄力。

就平民教育而言。“一个人不但愁肚子饿,而且怕脑子饿。”蔡先生创设社会教育司,通令全国推行成人教育与补习教育。在北大,他也身体力行,和学生一起开办校役夜校,即工人夜校等,希望通过改造教育生态来改造将来之社会。新中国大力开展的扫盲教育、如今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国家紧锣密鼓推进的12年义务教育,其实就是蔡先生平民教育在新时代的续约。

对学校管理而言。为保证学校正常运行,蔡先生在北大推行行政改革。组织评议会,让多数教授代表议决立法方面的事;恢复学长权限,给他们分任行政方面的事;组织各门教授会,由各位教授与所公举的教授会主任,分任教务……这些改革措施,保证了学校内部组织完备,无论何人来任校长,都不能任意办事,保证学校成为学问机构,而非官僚衙门。

三、为家国计,无谓个人得失

蔡先生有言:“盖尝思人类事业,最普遍、最悠久者,莫过于教育。”为了教育事业,蔡先生奔走隳突,殚精竭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五四运动时,学生被捕,他心急如焚,四处营救;形势逼迫,无奈辞职,只为保全学生,不令政府为难;坚辞而去却心系学生,多次致电全国学生联合会和北大学生,希望学生一律上课,以研究学问为第一责任,以慰国民之望;对突然中断的工作,通过回信回电妥善安置;为教育前途再次出任,“虽力疾从公,亦义不容辞”;他主张学生出国学习,下南洋到海外,筹措经费,不遗余力;他邀请名家大师来华讲课交流,只为将更好的教育带给祖国;他受邀演讲,言辞恳切,满含对国家教育和莘莘学子的殷殷期待;他写下大量教育文字,留下了不朽的思想篇章,弥留之际还写下了《〈世界教联半月刊〉发刊词》和《华盛顿与中国教育界之关系》等文。

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一些,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当今的教育、社会、国家发展,是因为前人用汗水、泪水、血水为我们铺就了一条闪光的路。现在的每一点进步,都因为我们站在了像蔡先生一样巨人的肩膀上。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明确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的教育才能永葆初心、充满活力。一生奔走,不辞辛劳,一个人就是一部历史。毛主席盛赞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时光遥遥,思想熠熠。仰头问询,路在何方。脚下,前人的足迹正在延伸,教育我辈也要踩下新的足痕,教育的路才能越来越宽广。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