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与创新
办学的实质是校长积累与运用教育教学知识的过程,故被称为“办学之道”。办学水平的高低,多数情况下体现在学校升入名校的人数。作为名校,高升学率是基本要求;而真正的名校则应有先进的办学思想、鲜明的特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校长是有思想、有独特见解的人。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这是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是校长长年累月潜心研究与探索才能得到的结果。
办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深入研究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就研究教学而言,得明确本校的教师队伍水平、优劣势学科、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的优缺点,各地先进的教学方法,等等。这需要耗费大量精力潜心研究,也是做一名优秀校长的境界:一个孤独的探索者,面对办学的艰辛之路,毫无头绪,犹如落叶悲秋,因而最易心灰意冷。“天道酬勤”“业精于勤荒于嬉”,治学如此,办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校长在办学中的真知灼见,来自勤奋的苦读和深刻的思考。没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心志,没有高远的志向,要办名校,无异于痴人说梦。
办学切忌心浮气躁。气盛者总想早日大展宏图,早日在任期内把学校办成享誉一方的名校,跻身名校长行列,好似“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朝嫌剑光静,暮嫌剑花冷”。因而多了几分急切与浮躁,往往会出现浅尝辄止、东施效颦、郢书燕说的情况,会出现浅显地研究、机械地借鉴、盲目地“跟风”。这种基础不牢固、仅凭照搬照抄已有的经验形成的办学思想,有人把它比作插地不深的杆子,看起来高耸入云,却是无根之木,一碰就倒,更不可能创出名校。如果不把根须深埋于大地,那么就无安定可言,即使暂时枝繁叶茂,不久也会枯败衰竭……校长在借鉴名校先进经验的同时,一定要植根于课堂,深入学生中间,创造条件教课、当班主任。从一线教学中得到的办学思路更适合本校的发展,学校的生命力也就更旺盛。
办学也是艰苦的过程。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万卷,非反复研修不可。唯有如此,写文章才能文思泉涌,如有神助。校长办学也是如此,需下真功夫。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都要做深入研究,深刻剖析名校的办学经验,对本校的课堂教学、教师素质都了如指掌,能够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又能熟练运用教育理论。由此形成的办学思路,无疑更切合学校实际,而且针对性强,容易操作,也容易取得成效,使学校在正确的道路上更快发展。
办学的根本要求是创新。蔡林森校长创造的“洋思经验”、崔其升校长的“杜郎口模式”、刘京海校长的“成功教育”、冯恩洪校长的“合格+特长”,都是教育教学创新取得巨大成功的范例。当然,并不是所有校长都能成为名校长,但不能因此停止思考,停止探索的脚步。历史给了自己机遇,理应顺势而为,拒绝平庸。办学之道不能囿于成规,也不能对权威、名家的学说“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应在他人成功的基础上,善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善于“后来者居上”。当然,校长推出的每项举措,不可能都是行之有效、独一无二的,每次教学改革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不成熟甚至有偏差,都在所难免。但科学探索精神、创新勇气不可缺少,否则,是不会有所建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