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校长视线 引领学生走进“劳动田园”课堂 “令”何以难行? 学校管理要不得“差不多” 让校园文化氛围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用勤奋和坚持书写传奇 加强疫情防控期间的学生教育

第5版:校长视线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校长视线
05
【管 理纵横】

“令”何以难行?

□ 海阳市教研室 由洪晓

有的学校出台管理制度,最终往往会难以真正落实,有令难行。“令”何以难行?背后必有深层次的原因。

管理制度和规定能否得到有效落实,首先要看决策是否科学、是否可行。有的校长在决策过程中随意性大,喜欢“下命令”,以显示自己的存在。因此,制度、规定出台前,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如果管理中出现了问题,就要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思考,摸清楚问题出现的时间、背景以及引发的弊端,想一想采取什么样的办法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有令难行,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校长“怕”。学校的一些规定,比如不能酒后上课,不能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教师要按时上课,等等,这些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无条件执行。例如,一天下午,一所中学的校长、业务校长到高三一个班级听课,可是等了近10分钟也未见任课教师的身影,直到有人催促,这位教师才匆匆赶到教室。这明显属于严重的教学事故,但校长对这位教师只是不点名地批评了几句,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处罚。事后有人透露,这位教师与校长的关系不一般,校长有点“怕”他。于是,校长就这样在毫无原则的“和谐”气氛中丧失了立场,丢掉了原则。校长患得患失,顾虑重重,权衡利弊,“忧”的是个人名利,“虑”的是个人进步,信奉的是“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唯恐因较真儿而伤及自己。

有令难行,还因为校长自己“不行”。有的校长总认为管理中的这规矩、那规定是要求别人遵守的,自己则是个例外。有的校长要求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学习者,自己则满足于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不研究、不思考,远离课堂教学,还要时不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指手画脚。这样做怎么能令人信服?有的校长忙于应酬,忙于外出,自己不能保证按要求准时上下班,却要求教师“摁指纹”考勤。校长如此“严以律人、宽以待己”,在管理过程中出现有令不行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效的管理必须做到有令必行、有诺必践,这是基本常识。如果学校出台的制度、规矩难以落实或根本无法实施,产生的负面效应就会很大,甚至可以说动摇管理的根本——信任。如果教师不信了——不信学校制度的科学性,不信校长的管理能力和水平,那么校长要实施有效的管理只能是一句空话。

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过这样的见解:“当政府不受欢迎时,好的政策和坏的政策会同样得罪人民。”这个见解成为西方政治学著名的定律之一——“塔西佗陷阱”。也就是说,一旦公信力丧失,无论你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干好事还是干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干坏事。同理,当教师用怀疑的眼光审视校长的时候,校长的号召力已经大打折扣。要想令行禁止,必须先取信于人。没有了信任,凝聚力、公信力、执行力就丧失了基础。

有令难行的原因很多,需要校长认真思量。要思量“令”有无必要;要先正己、后正人,而不是只要求别人;要宽严有度,严在当严处,宽在当宽处。如此,才能上下一心,有令必行。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