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令时鲜鳜鱼肥
春茶上市的季节,也是鳜鱼最肥美的时候。鳜鱼经常躲藏在水草、岩石下,白天很少出来活动,只有到了晚上才出来觅食。捉鳜鱼,我们自有一套法子:从山上砍来一根毛竹,锯成一米多长的一段,破开前端,用竹篾编成喇叭形的东西。这样,一个简易的鱼斗就大功告成了。这样的鱼斗,我们可以做三四个。傍晚,将鱼斗放在水流湍急的河滩上。河滩上有很多岩石,鳜鱼喜欢躲在岩石缝里。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从石头缝里拔出鱼斗,然后走到岸边,将鱼斗倒过来。这时,里面一定会有鳜鱼应声落在地上,活泼乱跳。
鳜鱼肉质细腻鲜嫩,母亲烧制起来也简单:破肚清除内脏后,用食盐腌制半天。烧鱼一定要用自家产的菜籽油,油热以后,放入鳜鱼,煎至金黄,加入生姜、大蒜等作料,浇上少许清水,盖上锅盖焖一会儿,等汤汁浓稠以后就可以出锅盛盘。去繁从简,原汁原味,菜籽油的香味渗入鱼肉里,我们吃起来感到格外鲜美。
鳜鱼最有特色的当属徽州的臭鳜鱼。徽州地处山区,交通极为不便。鳜鱼一般生长在乡村的小溪、小河中,当地人捕捉到鳜鱼后,放在水桶里,上面盖上树叶,运往城镇里的市场。平时还好,但到了炎炎夏日,温度升高,木桶里的鳜鱼容易死掉;等人们风尘仆仆地到了市场,桶里的鳜鱼早已变质并微微发臭了。但店家又不舍得扔掉,就用各种调味品掩盖住鳜鱼的腐臭味。不承想,把鳜鱼端上桌以后,食客用筷子一戳,鱼肉、蒜瓣散开了,格外雪白、细腻,食用以后赞不绝口,大呼:“这种鳜鱼与众不同,味道独特!”店家无意中将臭鳜鱼做成了一道脍炙人口的徽派佳肴,真可谓歪打正着。
对于吃,国人殚精竭虑、用心良苦。松鼠鳜鱼就是出类拔萃的典型。洗净鳜鱼,用刀在鱼背上刻画出条理清晰的花纹,粘上芡粉,然后入油锅一炸,鱼肉顿时就像松鼠的绒毛一样竖立起来。之后,再用红彤彤的作料一调,浇上热腾腾的浇卤汁。这时,它发出“吱吱”声。再加上其形似松鼠,所以人们便称之为“松鼠鳜鱼”。这种鳜鱼肉嫩鲜香,入口香酥爽脆,味浓而不腻。
鳜鱼肉白细嫩、营养丰富,文人墨客津津乐道。清代诗人王昶在《过昭阳湖》一诗中写道:“长堤老柳作花飞,人在湖船试夹衣。夜雨平添三尺水,钓师正喜鳜鱼肥。”简单的笔墨便道出了桃花鳜鱼的美味。流传最广泛的当数唐代张志和的那首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