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助学课堂”引领师生智慧成长 “百草园”里学国粹 雨中晨检 打通家校合作的“最后一公里” 扶犁深耕乡村教育 党建引领 幸福启航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校长新声】

打通家校合作的“最后一公里”

——记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威海市望海园中学校长王静

□ 通讯员 刘芳芳

“邓悦妈妈,你好!我能理解你对‘孙悟空看蟠桃园’的担忧。家长复工后,我们已经对网上授课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你就安心上班吧!”威海市望海园中学校长王静正在对学生家长进行视频家访,并耐心解答家长的困惑,还将家访过程详细记录下来。这已经成为她在防疫期间的工作常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居家学习,她还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先后对网络教学形式进行了5次调整。此举既缓解了学生的用眼疲劳,又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从教27年来,王静就这样以校为家,以爱为犁,孜孜不倦地播撒爱和温馨,全心全意地耕耘教育这片土地。

开办“父母大学”

2014年,王静在威海市环翠区温泉镇担任五中校长。她发现,每次开家长会,只有不到40%的家长参加。在短暂的会议中,还有不少家长陆续离开。这种情况究竟什么原因造成的?细心的王静开始思考。

一个简单的调查很快解开了她的困惑。全校252名新生中,只有4名学生的家长有专科以上学历,其中3位还是本校教师。这一结果不但没让王静失望,反而让她有了主意。

“给学生的父母办一所‘大学’,让家长跟孩子一起提升!”她的点子一出,家长们纷纷赞同,“父母大学”很快就开始筹备了。这所“大学”还提出了一句响亮的口号:“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说干就干。参加“父母大学”首堂课的家长并不多。“学校处在城乡接合部,70%的生源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此让家长马上转变观念不太可能。”面对困难,王静依旧乐观。她认为,从难到易的工作才更有意义。

她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见成效了。“课没白听!我以后不能打骂孩子了,对孩子要有同理心。”“我家孩子现在爱和我聊天了!”……一传十,十传百,家长们口口相传;口号越喊越响,“父母大学”的“规模”越来越大,家校关系越来越和谐,王静和同事们的干劲儿更足了。

构建“大家庭”教育生态

来到望海园中学任校长后,王静确立了“培养未来公民”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构建“大家庭”教育生态,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建起温暖的“学校家”、智慧的“原生家”、和谐的“社会家”,力求打通家校合作的“最后一公里”。

望海园中学的建筑风格是“庭院洄游式”的学习乐园。无论走廊、楼梯、庭院、屋顶绿坡、空中平台,还是随处可见的读书角;无论糖果色沙发、创意无限的书架,还是汇集了100多种植物的微型物博园,以及分布在各处的摆件、微景观等,都让学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如何“立家规、树家风、传家训、扬家德”是“父母大学”的家长们上的第一节课。每学期,学校都会举行家风系列活动,让原生态的家庭文化根植于心并且得到传承、发扬。此外,“父母大学”在每月最后一个星期的周六上午准时开课,并聘请专家为家长们指点迷津,以不断更新他们的教育观。

王静还积极挖掘各种社会力量,为学生打造优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走进社区,在“行走的课堂”上学习;在志愿活动中,学生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经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望海园中学在社会满意度民主测评中获得了99.96%的满意率。

从教27年来,王静从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成长为中学校长,还荣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她的角色在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她对学生的爱。她说:“我们要办有温度的教育,让家校合作同频共振;让每一名学生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各美其美,在简单、平凡中成就幸福的未来公民。”这就是王静对教育的那份初心和使命。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