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拒绝“低效”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同。但由于不少教师对合作学习在认识上不够深刻、在操作上不够科学,使得合作学习出现低效甚至流于形式的情况。
重形式,轻实质。合作交流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几名学生围坐在一起泛泛而谈,自说自话,如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落不到实处。这样,三个“臭皮匠”讨论来讨论去,还是老样子,而没有成为一个“诸葛亮”。学生基本上还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多数合作交流没有切实地结合文本,没有落实到字词句段中去。交流时,小组成员“各自为政”,没有相互的交叉和碰撞。对此,我们采取的对策是抓住关键字词,使学生的体会落到实处。小学阶段,入选语文教科书的课文都是编者精挑细选出来的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在遣词造句上是经过仔细斟酌、推敲的。我在听到一段讨论后立即意识到,这是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解读文本的契机。于是,我就让学生围绕问题,在自主阅读与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研讨。这样一来,课堂合作学习就减少了“空”“泛”“浮”的现象。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的:“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学生在与文本初步对话时,对遇到的问题往往“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这时,教师应把握时机,适时地介入,提出有质量和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向纵深发展。
重优生,轻全员。合作学习大大提升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好的学生大出风头,小组往往成为学困生逃避学习的“避难所”。在交流合作时,学困生只是“看客”“观众”。在公开的教学场合中,我们不难看到:成绩好的学生发言机会多,经常代表小组作汇报。当一名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在小组合作学习课上,一些优秀学生得到重视,而学生全员参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原因是缺乏必要的课堂组织。为此,我注重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深入研究、改善分组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在智力类型、认知风格、性别与个性特征等方面各不相同,我让学生自愿组合、综合优化,即自由选择合作的对象。学生可以按性别分组,也可以按其能力分组,还可以按选择的学习方法分组。同时,组长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适度介入小组讨论,对讨论相持不下或者不深入的小组要及时点拨,以确保信息交流的质量,防止时间空耗。
重表扬,轻评价。新课程倡导对学生的激励,从而导致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表扬学生。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往往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对于学生发表的观点,教师不管它是否合理、正确,都一味地肯定、表扬。他们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有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识,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还会有不同的解读。这时,教师如果不能做到即时的“有效评价”,甚至含糊其词,就必然会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对此,我坚持将“有效评价”的原则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即使学生在交流讨论时发表的意见是稚嫩的甚至是不正确的,我也会给予有效反馈,进行及时评价,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这是因为,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体现师生价值观、焕发师生生命力的最好舞台。我们只有准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才能让合作学习焕发出其自身应有的活力。
(作者单位:淄博市周村区东门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