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
当前,学生普遍存在认为学数学无味无趣,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多,感到学而无用的现象。改变这一现象最根本的办法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使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为提高课堂授课效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学习内容和课堂情境的创设。内容安排要适度、合理,不能繁杂、不清晰,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学习知识的活动中。课堂上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矩形》一课时,可先让学生观察黑板的板面,再提出相关问题。此举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经过一番思考、讨论、交流,再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学习目标的设计。学习目标的设计应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而定。一般来说,目标越具体,兴趣越浓厚。合适的学习目标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的经验能使学生建立信心,提高兴趣。当然,学习目标的设置还应该稍高于现有的学习水平,使学生处于适当的内部紧张状态,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把握好教学难度分层要求。学习目标的设计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不同。但是,如果从他们的切身体验出发研究新知识,那么任何问题都会令人感兴趣,学生就会有一种控制不住的欲望,去探究出最后的结果。例如:在教《直线和二次函数抛物线交点个数》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不用作图怎么样能得出交点个数呢?有没有其他办法呢?”从而引入代数方法讨论直线与抛物线相交的问题。其实,与直线与抛物线相关的问题往往都可以用设而不求的方法求解,而且常常比较简单。但机械学习的学生很难理解这些,更不用说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了。他们只能依靠繁复的计算求解,这样势必导致其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把握教学难度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内容分层次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分不同的层次要求,对优等生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对中等生加强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后进生加强“三基”训练,使其跟上学习进度。总之,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共同发展,从而增强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比如,在教《求函数的极值》一课时,教师要求优等生熟练掌握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图像法,要求中等生重点掌握配方法、判别式法等,而只要求后进生重点掌握配方法就可以了。
让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师生之间情感、思想、信息的双向交流。只有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交流,教师的教学之路才是通畅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是可行的。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只有参与才能互动。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行为,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教师鼓励学生既要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要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形成共识,从而较好地实现人际互动、合作学习。同时,要鼓励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对课堂教学的成效来说,学生是第一受益者。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也是对课堂自主学习成效的评价。这是最真实的课堂教学效率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