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为了梦中的大漠胡杨 为心灵的蝶变起舞 厚植爱国主义的田园土壤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为心灵的蝶变起舞

——记山东省优秀教师、菏泽三中语文教师卢亚萍

□ 通讯员 赵效显 邹爱武

卢亚萍与学生对话阅读方法。

有位哲人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1995年秋,卢亚萍完成了人生角色的一个重要转换,成为菏泽三中的一名语文教师。报到那天,校门口花坛里的菊花开得正盛,洁白的蝴蝶绕花丛起舞,姿态翩然。卢亚萍萌生了一个愿望,愿在学校的百花园里积蓄内力,羽化成蝶。

要形成自己的

理念和风格

卢亚萍说:“语文教师是需要成长的,需要科学的理念与引领,需要用温度去唤醒、点燃,需要用专业来捍卫、建设。”为此,她尝试构建多元教学模式,带领语文组全体成员以“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为研究基点,通过不断实践、自我反思,大胆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并进行实验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她根据自身的教学特长和优势,面对不同性情的学生和缤纷多彩的教学内容,采取多元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主题学习建构模式、学案引领下的“自主课+展示课”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单元整合导学”教学模式等。卢亚萍主动承担示范课、观摩课的教学任务,实践更多课型,吸纳更多有效方式,提炼更多课例,提升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带动本学校乃至全区语文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019年,卢亚萍担任学校高三语文教研组组长,带领语文教研组成员为学生整理了40期《时文选萃》,以时评拓展阅读带动写作教学,进行“时评语文”研究,探究语文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发展,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为了让学生了解最新时事信息,她白天跑到阅览室查资料,晚上回家后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为了寻找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方法,她经常熬夜。

在讲台上“做最好的自己”

2004年5月,卢亚萍参加菏泽市优质课评选活动。面对12个备选课题,她只有半个月的准备时间。她每天早起晚睡,细读文本,分文体整理每类课题的授课思路。吃早饭的时候,她的手扒拉着饭,眼睛看着书本;匆匆赶往学校途中,她也不忘记背诵课文;晚上到家后,又查阅资料、整理素材、观看课例,忙到深夜,才和衣而睡。她的丈夫石先生说:“她那段时间完全沉溺其中,眼睛熬得通红,像着魔了一样,真让人心疼。”正式比赛开始后,卢亚萍抽到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她的讲解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启人心智,轰动全场。由此,《灯下漫笔》课堂被评为“菏泽市优质课一等奖”,卢亚萍也被推到“山东省优质课”的比赛场上。

卢亚萍不断挑战自我,向知识更深处漫溯。7月19日,她毅然选择自己最喜爱的苏东坡作品《赤壁赋》,参加了第四期“菏泽名师建设工程人选”的面试说课。她以课文开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为切入点,设计了4个探究性活动(“壬戌之秋”“赤壁之思”“既望之月”“苏子与客”),让学生在“对话”探究活动中不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她饱含真情的述说令听者动容,又一次赢得了满堂彩。卢亚萍说,在讲台上“做最好的自己”是人生的一种精神、一种姿态、一种胆略,更是一种奋发进取的勇气。

做“学习型”“实干型”“修养型”教师

卢亚萍先后被评为校、区、市、省级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两次代表学校参加“菏泽市高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并获得优胜奖。2014年,她主持的山东省教学研究课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研究”通过鉴定并顺利结题。在2018年9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卢亚萍的课被评为高中学段语文学科市级优秀课例。2018年12月,卢亚萍成为第四期“牡丹区名师建设工程人选”。2019年9月,她被评为“牡丹区十佳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今年5月,在第四届全国语文教师“文学课堂”教学大赛中,她执教的《赤壁赋》获得一等奖。7月,她入选第四期“菏泽名师建设工程人选”。

“做学习型的教师,做实干型的教师,做修养型的教师。”这是卢亚萍专著《静赏花开》里的句子,也是她毕生追求的目标。她定期上校内公开课,给学生创设优美的语文学习情境,用情感渗透文本,为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她定时组织“唐风宋韵”朗诵会,带领学生学习儒家经典著作以及古典诗词,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根植于内心的文化修养。她通过学校实施的“青蓝工程”,指导培养了十几位青年语文教师,使这些教师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快速成长。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卢亚萍和她的同事们正在教育教学的百花园里飞翔。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