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叙事 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 点滴“爱”铸就学生的绚烂未来 教育,要学会等待 在物理课上再现生活 图片新闻 活用“加减法”激发“内驱力”

第4版:教育叙事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叙事
04

在物理课上再现生活

□ 潍坊市寒亭区实验中学 王翠霞

物理对初二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课程。刚接触到这门课时,学生往往有新鲜感,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可时间一长,物理学习往往不自觉地陷入反复刷题的困境,很多学生就失去了兴趣。物理课堂怎样才能牢牢地吸引学生?一天,一名学生的问题启发了我。“老师,冬天的窗户上为什么会冒热气?”问题源于日常生活,说明学生是关注生活的。我为何不从生活入手,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物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将应用于生活。运动场上,我们赞叹球员们抛出去的篮球在空中画出的优美弧线;傍晚时分,我们享受万家灯火带来的一片光明。进入物理的世界,我终于明白,球场上空画过的一道道弧线是抛物线,球在空中的运动是抛体运动;在黑暗之中为人们带来光明的是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我感受到了物理的美,被它深深吸引。为引导学生体会物理的美与神奇,我们一同研究周围的生活,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并可以加以利用,对其学习和生活大有裨益。

我在组织教学时,特别注重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比如,教学色光的三原色时,我要求学生利用自制的放大镜(装有水的圆形塑料瓶)观察自己家的电视机的颜色,是不是由红、绿、蓝这3种颜色的色光组合而成的;讲授杠杆原理时,引入用钳子夹核桃的场景;讲授电功率时,布置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测量家用电器的电功率,等等。由此,通过从具象到抽象、从抽象到具象的反复切换,不断深化学生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又如,在讲《大气压强》一课时,我拿着几个碗走进课堂,把课前用水“粘”在一起的两个碗拿出来,问:“谁能把这两个碗分开?”学生踊跃尝试后,纷纷摇头。我再问学生:“谁能用手掌把碗吸住,使碗不往地下掉?”学生纷纷摇头。这时,我右手拿碗(事先已把碗底弄湿),往左手手掌心上用力一压,排出碗底里面的空气,慢慢地转动左手手掌,使手掌心朝下,然后松开右手。结果,碗被左手掌心吸住了而不往下掉。在学生惊叹之余,我再引出大气压强,学生因此兴趣倍增。

美国大片《透明人》中,有一个惊心动魄的镜头——实验中变成透明人的专家企图杀死实验室里所有知道真相的同事,他把女主角及其昏迷的男友关在调温房里,并在外面启动了制冷机。死神即将降临!女主角从一卷电线中看到生机:她把电线缠绕在一个铁把手上,然后接通电源做成电磁铁,隔着门一寸一寸移开调温房外反锁的铁门栓,成功自救。

当所有学生屏住呼吸看完视频时,《电磁铁》的物理实验课开始了——用铁钉做成电磁铁并不难,把漆包线缠绕在铁钉上,通上电流后,铁钉就成了可以吸附大头针的磁铁。同样的电流、不同的线圈或者同样的线圈、不同的电流能产生多大的磁力?顺着《透明人》自救镜头的逻辑,教师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掌握了电磁学的知识要点。

物理课就是生活的再现。有了生活,学生就有了破解生活奥秘的强烈愿望,就有了无限的学习兴趣。我不断努力尝试贴近生活的学习,使学生接受并喜欢上了物理课。课堂上,气氛活跃;课外,学生乐于积极研究。我尝到了做一名物理教师的乐趣,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把充分研究课程与充分研究学生相结合,通过生活场景把抽象的原理具体化,通过正反辨误把枯燥的推理互动化,并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设计多个预案,通过精讲精练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