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化解家校矛盾之我见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校长,我经历过一些家校矛盾事件。在一次次“闯关”之后,我积累了一些化解家校矛盾的经验和策略。
建立家校矛盾纠纷调解处理机制。探索建立家校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组建家校矛盾纠纷调处委员会,搭建矛盾纠纷调处平台。由学校相关工作人员、教育领域专家、法律专家、教育心理专家以及社区干部等组成专业团队,对发生的各类家校矛盾进行调解。明确矛盾纠纷调处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人员力量和工作方式,让家校双方在遇到矛盾时有规可循。当有矛盾纠纷需要调处时,委员会调配力量,可以做到由学校牵头,将责任督学、教育专家、街道及社区工作人员、律师等纳入其中,保证调解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公平公正。针对存在的矛盾和纠纷,委员会抽派专人了解情况、实地调查、制定调解方案、现场调解,本着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充分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教育等综合措施,耐心疏导,协助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共识。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家校矛盾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判断争议事件及其涉及的责、权、利。比如,遇到因教师管教学生而引发的家校危机时,应首先依据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规定,正确区分惩戒与体罚,依法处理。要完善家校危机化解程序和应急处置预案,在调查和处理家校争议时要依照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要坚守法律底线,尤其是面对学生伤害事故引发的“校闹”时,不能一味妥协、迁就,不能讨好家长,不能以牺牲教师的利益而息事宁人。
近年来,体罚、家校矛盾等教育事件频频成为社会热点,并引发争议。一些家长正是抓住这一特点,通过网络炒作、“校闹”等方式进行维权,甚至不惜通过捏造谣言的方式达到目的。学校不是执法部门,打击“校闹”,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师的合法权益,需要执法部门依法介入。
加强舆论监督与引导。家校矛盾愈发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一些自媒体为抢热点、博眼球,刻意捕捉教育事件,将家校矛盾与冲突肆意放大,断章取义,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恶意利用公众的善意与良知。
网络是维权的工具,但绝非唯一工具。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过失,家长可以向家长委员会、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反映,争取得到妥善的处理与解决。当学生与教师产生矛盾冲突时,教师和家长要客观分析原因,而非互相指责,更不能将矛盾无限放大。通过网络升级矛盾,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学生,而家长和教师也极有可能在网络舆论中不堪重负。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避免教育事件被他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