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齐划一不该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目的,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生长过程和最终结果是有差别的。这就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自然规律。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有的学校或教师却常常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等整齐划一的方法,严重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原则。
时下,提到中小学语文课堂,你会想到什么?学生们整齐地朗读课文,每一个阴阳平仄都整齐划一,每一个抑扬顿挫都如出一辙。笔者曾看过一个小案例:当教师问及“雪化了会变成什么”时,几乎全班学生都回答“变成水”,唯独一名常被教师讥讽为“钻牛角尖”的学生回答说“变成春天”。回答“变成水”的学生,教师都给打了钩,而回答“变成春天”的学生却被打了叉。这个富有诗情画意、创新创意的答案却被刻板的所谓标准“枪决”了。不难想象,这样的教学会产生什么结果。
女作家罗兰曾对如此的考试制度和教学方法提出批评:“学生们答考卷,要求整齐划一。老师说什么,学生就答什么;课本怎么写,学生就怎么办。”“观念与想法,被限制在固定的形式中。”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也曾说:“我听过很多公开课,教师要求学生整齐划一,齐刷刷起立坐下、齐刷刷回答、齐刷刷鼓掌。”在这样的课堂中,高度的纪律性、行为的规范性、答案的唯一性,似乎成为语文教育的唯一目标。但是,语文教育真的是追求这些吗?统一思考、统一书写、统一答案、统一评价,这“大一统”背后反映的正是不折不扣的应试思维。
语文特级教师张丽钧写过一篇短文《被整齐》:她去几所幼儿园参观,每到一处,都感受到两个可怕的字——整齐。幼儿们整齐地走、整齐地坐、整齐地念、整齐地唱、整齐地睡、整齐地吃、整齐地背手、整齐地举手、整齐地洗手……所有情景都如军营般整齐划一。这些幼儿在最不适宜整齐的年龄“被整齐”了。李希贵从来不强调整齐划一,因为北京十一学校是一个允许多元文化存在的地方,其个性化程度达到了“让每名学生拥有一张课程表”。语文也好,教育也罢,从孔夫子时代的有教无类开始,从来都不是整齐划一就可以办好的。恰恰相反,凡是能齐刷刷的地方,多是找不到生长点和创造力的所在,教育也就陷入一潭死水中了。
教育是唤醒人、培养人、成就人的事业,绝不是工业化批量生产标准件。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由,没有了自由,一切发展都将停滞。教师们千万不要把学生的创造性扼杀在整齐划一的行为里,而应把生命的本真还给学生,因为他们身上藏着无限可能。
(作者单位:枣庄市薛城区双语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