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沃土上的诗之花
作为语文沃土上的诗之花,古诗词教学可谓一枝独秀。要想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正确解读诗词的含义,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挖掘。即使小学阶段语文诗词相对浅显,也仍需要学生走进诗词中,了解诗词内容、行文脉络、诗人的心境,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意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像一名耐心的导游,引领他们的鉴赏途径和过程。
启动多元诵读机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对语文学习产生的能动性是显而易见的。古诗词是语言的高度浓缩,要想快速领会其中的内涵,首先要从朗读着手,对诗词进行整体性感知。设计朗读时,我首先会进行多重示范展示,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具体操作时,我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多媒体的辅助下示范朗读,给学生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提供吟诵的良好示范与借鉴。学习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村居》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攻克生字词。然后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身心放松,进入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再及时为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朗读过程中尤其注重节奏划分。单纯的诗词朗读虽然也能给学生带来心灵震撼,但这种震撼力相对较弱。我抓住学生的心理,以音乐背景为衬托,快速感染了学生。随即,学生的仿读热情被激发,主动跟读起来。一个示范性朗读就将学生引入一种妙不可言的情境中,无疑,这种教学是成功的。
梳理诗词行文脉络。古诗词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他们在创作诗词时可谓“苦思冥想”。古诗词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其意象深邃、隐晦。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水平较低,对意象的感知不够精准,很难体会到其中的奥秘。因此,在对诗词进行鉴赏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对行文脉络展开梳理。唯有如此,才能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思维方向。例如,教学《赠刘景文》一课时,我没有直接给出诗句,而是给学生播放了一个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离别的情景。视频中不仅有故事情节,而且有这首诗的翻译。学生观看后反应强烈。当学生的认知初步形成后,我引导学生梳理诗的结构脉络:“这首诗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能否调换其先后顺序?”在问题的引导和刺激下,学生的思维快速启动,对文本结构展开梳理和深度思考。诗词的行文脉络看似简单,其实有很强的逻辑性。这样从诗词本身属性展开挖掘和探索,教学效果自然更上一层楼。
追溯情感生发源头。诗言志,这里的“志”就是所谓的情感。可以说,情感抒发是诗词的灵魂,也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如何探寻诗词情感成为小学诗词教学的重要切入点,但具体操作时,学生的认知还是比较模糊的,不能精准把握其情感倾向。对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拓展诗词维度,可以从一个词着手,也可以由一句诗着手,进行深度挖掘和鉴赏。学生在准确理解词义和句义的基础上,自然完成情感生发源头的追溯。《望天门山》这首诗融情于景,将作者对大自然和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如何让学生精准把握诗的情感,我选择了一个较小的切入点,那就是关键字。首先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含义,接着给出“开”“回”“出”“来”这4个动词,让学生分析其运用的精妙之处。这个过程是比较艰难的,但因为学生已经对每句诗的含义有了很好把握,所以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进入诗句的核心区域。借助关键字分析法,学生逐渐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感受,很快完成了对情感的追溯。
(作者单位:巨野县凤凰街道甘棠路佳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