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与众不同的格局与智慧 让阅读成为“越读” 四时常吐芳姿媚 用温润家书开启家庭教育新天地 打开论文写作法门的通关密钥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书话聊斋】

让阅读成为“越读”

□ 于晓斌

“老师要像汉堡包”这句奇妙的话,是我教过的一名初二女生说的。当时,我不解地问她:“你为什么希望老师像汉堡包呢?”她的回答令我十分震惊:“汉堡包虽然也是面包,但中间夹了肉和菜,味道更加美味诱人,我们都非常喜欢吃。我希望老师把枯燥的知识讲得生动有趣一些,能开拓我们的思维,像汉堡包一样吸引我们。”

恰在此时, “越读”这个新名词跃入我的眼帘。

所谓“越读”,按照字面意思解释,就是超越局限、跨越领域的阅读。王蒙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主张读一点费点劲的书,读一点你还有点不太习惯的书,读一点需要你查查资料、请教他人、与师长朋友讨论切磋的书。除了有趣的书,还要读一点严肃的书。……除了顺流而下的书,还要读攀缘而上、需要掂量掂量的书。除了你熟悉的大白话的书,朗诵体、讲座体的书,还要读一点书院气息的书、古汉语的书、外文的书、大部头的书。”我想:这是对“越读”很好的诠释。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本书、每一类书都以其独特的生命方式和独到的发现而存世。《管锥编》是钱锺书先生的一部笔记体巨著,该书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涉及音韵、经义、比较文化等多门学科。书中,钱锺书先生对《周易》《毛诗》《左传》《史记》《太平广记》《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辞》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代典籍进行了详尽而缜密的考疏,体现了他学贯中西的丰厚学养。如果不读书、不“越读”,钱锺书先生何以成就皇皇巨著《管锥编》?

关于“越读”,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说得更形象透彻:“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据《鲁迅日记》载,鲁迅先生一生共藏有线装书930种、7597册,平装书797种、965册之多,鲁迅先生的阅读之广博可见一斑。

苏轼的文章纵横捭阖、独步天下。殊不知,苏轼的读书用功程度也非常人能比。宋人陈鹄在《东坡日课》中记载,东坡读《汉书》,采用不同的方式,连抄3遍,直至全部背诵,无一字差错。作者由此生发感叹:“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勤读书耶?”这也不难理解苏东坡所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意思是,书读多了、读深了、读透了,写出千古文章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书之薄,不过一二百页;书之厚,浩瀚可达千年。无论书厚薄,在“越读”中,我们可以深层次地理解摩天大楼、雕梁画栋、茅草屋檐、断壁残垣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可以结识帝王将相、贩夫走卒、绿林豪杰、白衣书生,可以与之深入交流,成为莫逆,亦可以拱手作别,成为过往云烟;还可以将书中的内容、思想融会贯通,进而进入性格,进入精神,化为自己的“血肉”,成为自己生命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19世纪德国哲学诗人荷尔德林曾写下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我想:“诗意地栖居”离不开阅读,更离不开“越读”。对旧时代的文人来说,诵读是生命的需要;对现代的读书人而言,阅读更应该是生命的需要。诗意的“越读”,可以没有香茗、“一瓢饮”足矣;诗意的“越读”,可以没有掌声,在心中远离车马喧嚣,悄然修篱种菊;诗意的“越读”,可以没有豪宅别墅,“在陋巷”而“不改其乐”……因为在那些可圈可点的文字中流动着灵性,洋溢着浪漫,弥漫着芳香,澎湃着激情,回荡着旋律……因此,也更深地留在读者的记忆里。通过坚持不懈的“越读”,境界定能达到《老残游记》中所言:“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那就放下手机,赶快“越读”吧!在“越读”中激发生命潜能,从而在字里行间发现自我、丰富自我、提升自我,进而提升做人的温度、思考的高度和人生的厚度。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