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线上教学提升作业质量的有效策略 线上工具联动使用 一通百通玩转课堂 巧用“错误” 衍生精彩 家校社智慧共育 助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智慧课堂】

巧用“错误” 衍生精彩

□ 陈桂珍

因为临时调课,我还没来得及检查做完的课件便匆匆拷贝到教室里的电脑上。

这节课学习的是《黄山奇石》。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课堂进行得很顺利。学到“猴子观海”这一段时,我突然发现课件弄错了一处。课文中原句是: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课件中打成了: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词语“猴子”的双引号漏掉了。课文中,“猴子”一词加上引号,表示特殊的称谓,是指山峰的样子看起来像一只猴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引号的这种用法,要到中高年级才真正学习、了解并尝试运用。但在这一课,文中“仙桃石”“仙人指路”“天狗望月”等都属于相同的用法。既然同样的用法频繁出现,我何不借着课件中出现的纰漏,趁机渗透一下引号的用法呢?

快速思考后,我调整了教学思路,故意做出神秘的样子鼓动学生:“大家认真看这段话!有一个地方和课文中的写法不一样,要小眼睛特别亮的孩子才能发现哦!”

学生们一听,可带劲儿了,捧着课文,对照着课件,一字一句、认认真真地小声读着。然后,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

“老师,课件中的‘猴子’和课文中的不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呢?”

“课文中的‘猴子’一边有两个点,课件中没有!”

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学生们都很兴奋。

我马上在黑板上把双引号写得大大的,问他们:“想不想知道这个符号的名称?”

“想!”学生们嗓门很大,很激动。

“其实,在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告诉过你们了。前边学过的课文中也用到了这个符号。咱们看看第七课《一分钟》中元元和老师说的话,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们哗哗地翻了一会儿书,抬起头来,小眼睛亮亮地看着我,兴奋地大声喊:“都有这个符号啊!”

我说:“对呀,这个符号的名字叫作‘双引号’。你们知道引号里边的内容是什么吗?”

有几名学生举起手来,我点了一名女生。她站起来很流利地回答:“是表示那个人说的话。老师你讲过的。”

我说:“是啊,这是引号的一种用法。以后,我们学写作文的时候,也会用到的。那咱们再看看这句话中,谁能知道猴子为什么加了引号呢?”

涉及新的知识点,学生们皱起眉头,不吱声了,但个个用探究的眼神盯着我,渴望我给出答案。我抓住时机,一板一眼、清晰地告诉他们:“在这里,作者写的并不是一只真正的猴子,而是指山峰的样子非常像猴子,所以加了双引号,表示给这座山峰起了个形象的名字。”

学生们似懂非懂地点着头。我继续巩固,引导:“你们再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有这样的引号?用笔圈出来。看看谁最聪明。”又是一阵哗哗的翻书声,然后一双双小手如雨后春笋般高高地举起来:

“老师,仙桃石加了双引号!”

“仙人指路加了双引

号!”

“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也加了双引号!”

“是啊。”我说,“当你给一种事物起了个特殊名字的时候,你就可以给它加上双引号,让人一读就会留下印象,并且能牢牢地记住它。”

学生们使劲儿点着头。接下来,我让他们模仿课文中双引号的用法造句子,他们的表达非常精彩。

本应是三四年级的知识点,刚刚升入二年级的“小毛头们”竟然轻轻松松、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欣喜之余,这个案例也引发了我的思考,给予我两点启示:一是不要小瞧学生的能力,适当的难度反而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无限潜能,相信他们,他们便会还你一个惊喜;二是巧妙的教学设计加上教师的循循善诱,能够让教学内容由滋味寡淡的“馒头”变成喷香美味的“汉堡”,让学生吃不够,吃了还想吃。这节课的精彩不是源自我的预设,也从反面提醒我——面对渴求知识的学生,每个备课、上课的环节都应该用心、再用心。教书育人,任重道远,小处不可随便。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