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课改 实现新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那么,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进行新课程改革?相比2001年的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发生了哪些变化?面对这些新的重大变化,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应该启动哪些先导性研究,采取哪些积极的行动?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的时代意义
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课程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改革教与学的内容和方式。
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基于新时代新形势的必然选择。如今,世界进入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时代。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些地方与新形势新要求已不相适应,必须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教育体系。
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实现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依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真正满足人们对教育发展新要求的重要措施。
二、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本次课程方案的主要变化有三个方面。
第一,完善了培养目标,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培养时代新人的具体要求。
第二,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优化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第三,细化了实施要求,将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纳入新课标研制考量的范畴。比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等。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素养导向、课程结构、表现评价和综合育人。这些变化有着内在的逻辑线索,即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对课程进行一系列的变革。
首先,优化课程内容。相较于一般知识,学科内的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最具有概括性和迁移性,最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要基于核心素养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
其次,变革育人方式。课程要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而现实情境中的问题都不是单一学科内的问题,学生要发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必须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学科实践”,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再次,重建学业质量观。传统的知识本位的学业质量评价,主要局限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结果性评价,而核心素养是学生经过学习之后表现出的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新课标指出,要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出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
三、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展教科研工作
面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新变化,省级教科研部门必须统筹规划,做好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推进工作。以教科研队伍建设为载体,激活并充分发挥省、市、县、校四级教研网络的作用,加强对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切实促进义务教育新课程的真正落地。
第一,注重培训,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既要针对新课标提出的一些新概念,如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科实践、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大概念教学等开展认知类培训,帮助教师准确理解把握课程的新理念,也要围绕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开展参与式培训,如围绕单元教学方案的设计、表现性评价的设计等开展工作坊式研修。
第二,强化教研,开展系统化专题研讨。对比新旧课程标准的差异,围绕义务教育各课程性质与理念、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业质量标准等要素,做好细化解读和专题研讨工作。
第三,案例示范,展示交流典型案例。我省一些学校已在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先期探索、践行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形成了可资借鉴的案例和经验。省级教科研部门需盘活这些存量经验和案例,通过“一线教师案例展示+学校组织管理案例+专家点评+课堂教学+专家讲座”的操作模式进行展示交流,给一线学校清晰的实施路线图和实用的工具,进行示范引领。
第四,成果转化,突破落实新课程的关键技术。为了给学校实施新课程提供专业指导,省教科院将组织专业人员,就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和技术进行攻关研究,形成各学科课程标准解析、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学习评价指南、单元教学指南等,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教学资源,加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