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新课标 把握新变化 践行新理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变化浅析
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课程教学、课堂教学起到了“定向、定标、定准”的作用。
对一线教师来说,只有准确把握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的“变”与“不变”,深刻领会新课程方案的新要求,才能更好地坚持育人导向,更科学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新课程教学改革不变形、不走样,有力推进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强调学段链接,注重学科融合育人
新课标立足学段一体化设计,有效避免了一些学科间内容的简单重复和交叉现象;学段目标则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对各个学段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如,《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我国国家层面第一个劳动课程标准。9月起,劳动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走进校园。一方面,《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劳动教育做出了统筹安排,但又有所侧重;另一方面,注重了课程目标、劳动内容和评价内容的有机衔接。在课程目标上,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核心素养的4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劳动观念是劳动课程核心素养的认知基础,劳动能力是劳动课程核心素养形成的实践基础,劳动习惯和品质是劳动课程核心素养行为外化与品格内化的稳定体现,劳动精神则是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升华。
而综合性和实践性是本次所有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亮点,也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重要特点。如,地理学科的“跨学科主题”部分强调注重学科融合育人,一方面,地理学科作为一门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领域的综合学科,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能增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当今世界面临的很多现实问题,如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城市规划等,不仅是地理学科的问题,而且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学科与领域。地理课程的跨学科性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学科间融合问题的思考,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加强课程整体设计
新课标高度重视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如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结构化”首次被写进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并有6处之多。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凸显了各学科课程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有利于促进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要求改变碎片化、割裂式的教学倾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更加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结构化。还以数学为例,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度关注具体知识点,而以结构化为特征的课程内容并不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整合,而是以数学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为主线的循序渐进,强调单元的整体性,突出了数学知识在不同学段的螺旋上升。因此,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有助于教师设计单元教学,从而有效避免了碎片化教学,对于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和广度
学业质量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要求,结合学习内容对义务教育各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所应达到不同水平的具体描述,是实施有效教学、检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工具,也为“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广度与深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一方面,学业质量是教师进行学习任务设计的重要依据。如,《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供了关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时间、态度责任等4个方面核心素养的具体描述。这些描述为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整体思路,也促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深入思考“提供怎样的学习情境可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怎样的成果更能展现学生的创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问题。
另一方面,学业质量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如《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评价建议中提出:“注重平时表现和阶段性综合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兼顾家庭劳动实践评价与社会劳动实践评价”。为此,教师要积极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使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真正落地。在评价过程中,要关注评价的全面性——既要考虑劳动素养的各个方面,又要考虑劳动素养的过程性表现和结果性表现。要关注评价的发展性——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阶段性素养培养目标也不同,因此评价要考虑素养发展的阶段性。要关注评价的差异性——小学与初中的劳动素养培养目标存在差异,不同的劳动素养在不同年级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
四、增强课程实施指导,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
此次新课标修订,在“教学建议”中,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3个方面的表述:“内容要求”从学习范围的层面让一线教师知道学生需要学什么;“学业要求”从学习程度的层面让一线教师知道学生需要学到什么程度;“教学提示”从教学实施的层面让一线教师知道学生需要怎么学。这增强了课程实施指导的力度,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强化了对“怎么教”的具体指导,真正实现了让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的目的。
另外,“课程实施”部分新增了“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教师培训”部分强调课程标准培训要突出核心素养反映的课程育人价值,以重点阐释各学科课程内容的新结构、加强各学科实践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新要求为培训的主体内容。“教学研究”要更新教学观念,注重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借助各学科教研团队及时解决课程标准落实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用团队的力量促进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