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教育形式主义须警惕 违规竞赛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做好师生之间的“彩虹桥” 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 作业“赋能增效”是检验“双减”成效的关键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观 点】

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

□ 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张晓华

在读小学的时候,学校只有走廊上有个电钟,教室里的人都不知道时间。老师教学内容枯燥,学生便只能一节课一节课地“熬”——一名同学用的是数数的方法。上课铃一响,他就开始默念数字,每数到100便在纸上画一笔,要画几十个“正”字才打下课铃。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找到了准确数数的语速。于是,在这名同学的眼神示意中,同学们就知道“快了”,下课铃就要响了。还有的同学在窗框上刻下下课时的日影,大家不时地瞄一眼那道刻痕,焦急地等待着。

以上是吴非老师在他的文章中回忆他小时上学的一个故事,读来令人莞尔,但我不禁陷入深思:当课堂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时,10岁左右的孩子在课堂上用来打发时间的方式如此乏味,却也能乐此不疲。这比学习还有意思,真让人哭笑不得。只是,当时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对此会有觉察吗?也许,教师只关注到知识传授和课堂纪律,唯独没有关注到最有价值的——在课堂中,怎样才能让教学更能吸引学生,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趣味?

对此,吴非老师评价道:“个别教师认为教学无乐趣,往往在于他做学生时已习惯于无趣的学习;教学在他,也不过是谋生的饭碗,而非有趣的冒险。真实的学习是这样的吗?回忆我们自己的学习成长过程,那些真正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在毕业多年之后还能不时地回想和怀念的课堂,一定是有趣的、充满愉悦的,哪怕时间再久,也难以忘却教这堂课的教师,以及满怀的感激之情。”课堂上,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一定不是考出最好的成绩或者所谓的掌握知识,而是过程的快乐和内心的满足。学习的趣味性有时候决定着学习的长远效果,进而成就学习的价值。身为教师,我们要思考的是:学生喜欢我的这堂课吗?学生学得有趣吗?

华应龙老师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他在2011年被评为北京“劳动者先锋”,是教育界的唯一代表。记者采访他所写的文章是《“疯狂数学”老师华应龙》。这“疯狂数学”不是记者说的,而是他的学生说的。学生们为什么会这么说?每当华应龙在下课铃响起,宣布“下课”时,学生们就会举起小拳头喊着:“不下课!”“不下课!”“抗议,抗议!不下课!”……他提醒学生:“下课能玩,多好啊!”一名女生回应说:“我们上的是‘疯狂数学’,比下课好玩!”学生口中的“疯狂”,不是肢体的疯狂,而是思维的疯狂,是学生尝到了思考的乐趣,进而乐此不疲,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心中只有数学。你看,教师说下课,学生总是不让下课,只有学生普遍感受到课堂的学习乐趣,才会觉得一节课没有享受够。看看华老师那些精彩的课堂教学实录,以及他一篇篇的教学心得,我们就能发现,华老师早已明白,让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快乐之源,才是课堂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

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教师后,这样的语文课其实也听了很多,像于永正老师的《小稻秧脱险记》、靳家彦老师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支玉恒老师的《太阳》,还有王崧舟、薛法根、王文丽、窦桂梅等老师,他们的课堂像一块块磁石,不仅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每名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无穷乐趣,而且深深地吸引着在场的教师,哪怕时隔多年,也难以忘记。在10多年前,我在市里的体育馆听到张化万老师的一节作文课《摔鸡蛋的学问》,记忆犹新。“把鸡蛋从4楼摔下去,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壳不破?”学生在课前思考并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到课堂上实践。“包海绵”“系降落伞”“乘纸飞机”“丢深水桶”……课堂上用了足足15分钟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实验。实验之后,教师趁热打铁,抓住自己实验时真实的感受,动笔写实验的一个片段,要求写出自己的心里话。组织学生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内容适时加以点拨和指导,从而突破写的“难点”,最后又让学生在课内进行自主修改和拟题。可以说,40分钟的时间里,学生体验着“乐”,愉快地“写”,表达着“情”,习作课堂变得如此有趣,学生全身心投入,一点儿也没有觉得写作“怕”和“难”。这一节课对刚工作几年的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习作课不就是教师讲例文的写作方法,学生带着写作要求写吗?原来,还可以这么上!试想:在这样的课堂上,还会有学生用数数的方法盼着下课吗?这堂课也会深深地留在每名学生成长的记忆里。

要让学生在你的课上感受到惊喜,体会到快乐,要让你的课堂变得有趣、有吸引力,这才是课堂最有价值的。当我们做到了这一点,何愁学生的学习没有进步和成长?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