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共绘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新图景 荣成二中特色建设破解“县中”尴尬 文化搭台 素养唱戏 解决高中数学学习的三大困惑

第5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5

荣成二中特色建设破解“县中”尴尬

近年来,农村特别是城乡接合部周边很多家庭为送孩子进城就读而下足了本钱,买学区房、租住学区房……农村中学优秀生源流失速度加快,以致大多数县域高中陷入尴尬的境地。

“家长们的择校观暴露出部分家长的教育焦虑心理,也折射出当下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现状,更说明面对新一轮课改的‘大洗牌’,农村中学传统的‘延时备战’教学方式形成的优势一去不复返。”荣成市第二中学校长徐晓东认为,只有立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走特色高中发展之路,才能解决农村中学面临的诸多难题。

从“基地建设”到“突出特色”

荣成市第二中学坐落在山东省最东端,地域文化传承悠久。学校的前身是建于1905年的明德小学。1952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在明德学堂原址重建山东省石岛中学;1988年,更名为山东省荣成市第二中学。建校70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明德育人”的办学宗旨,弘扬“明德修身,敦行至善”的优良学风,把“人文教育”作为首要的办学理念。

近年来,学校在不断探索中明晰了“人文”特色高中建设思路。2019年11月,建成威海市语文学科基地,重点建设“明德经典”“戏剧影视”“写作发展”3个研学中心,并通过3个志愿服务平台向社会延伸,使校本选修课程系统化、网络化、制度化,进而带动其他学科校本选修的建设,构建“大文科”课程布局。

除建设校内特色场馆外,学校还在校外人文教育基地开展多项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荣成市郭永怀纪念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同志小学阶段在该校就读),聆听郭永怀事迹,学习郭永怀精神;到荣成市文化中心,指导学生编写、排演剧本,参加社区文化演出;到荣成市民俗体验馆,感受乡土文化,体验“耘海”民俗;到赤山法华寺风景区实践基地,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志愿服务,做“家乡代言人”,讲解中、日、韩三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等交流成果等。

2021年11月,学校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学科基地评选,跻身全省30所高中学科基地学校之列。此后,学校以学科基地为依托,以语文学科为龙头,以英语、政治、历史等文科培育为辅翼,不断优化育人方式,进一步开发大文科融合特色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有效推动了学校特色发展。

从“培养明师”到“打造名师”

农村中学最不缺的就是教师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

荣成二中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度”,让每名教师都担负起部分班主任的职责。每名导师带10名左右的学生,从学生的“学业导师”变为“人生成长导师”,从思想上影响学生的“三观”,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素养建设氛围。近年来,荣成市教体局打造“荣老师”教师队伍品牌,学校教师在此品牌建设中表现突出,涌现出两名“威海市最美教师”以及十几名“荣成市最美教师”。

要增强农村中学的师资,使其能够在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中“冲锋陷阵”,还须依托教研的力量,打造更多的名师。学校将工作重心下沉到备课组,力促教师队伍从“明师”到“名师”,实现飞跃转化。

打破以往“教研组”的学科组织模式,设立名师工作室主持下的学科学术委员会,形成“名师工作室——学术委员会——备课组”的三级联动教研组织。依托学科基地,组建“大文科教研组”,定期进行跨学科的大组教研,筹划开发一系列多学科融合的特色课程。

与此同时,着力强化校级联盟,将教学研究向高校和初中学校两头延伸。近年来,学校与哈工大(威海)及学校所属区域10所初中建立不同层次的教学联盟,实现初高中的有效衔接及高中校际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在扎实有效的科研工作中,教师队伍发展迅速。课程基地1名教师被国家级杂志聘为专栏作者,更有20多人次获得荣成市“永怀教育奖”“小革小新”等教育研究成果奖。名师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外驱推动”到“自动自发”

特色学校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首先来自学生自身的“人文觉醒”。

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学校扩容了“人文”选修课程,包括个人修养教育类课程、艺术人生类课程、自我管理类课程、文学素养类等四大类20小类素养教育课程,还有体育类课程、创客教育类课程、体验类课程、孝爱教育类课程、综合实践类等五大类24小类行为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强化了学生特色社团的载体作用,通过丰富的特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校还依托学科基地,进一步探索小课题研究与特色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与哈工大(威海)等高校加强合作,指导学生高质量完成小课题研究,为综评招生和“强基计划”添砖加瓦。上一届毕业生完成小课题500多项,在读的学生也有300多项小课题在研。这些丰富的人文综合活动促进了学生价值体认,促成了学生的人文觉醒,让学生的学习动力由传统的外部驱动转变为自动自发的主动学习。

“特色学校建设,就是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分类办学,各美其美,最终实现教育的‘百花齐放’。”徐晓东告诉记者,“农村中学的未来,在特色发展的导航指引下,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刘晓飞 张桂玲)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