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现场工程师培养:何以可为、何以可能、何以能为 “三站一体融通、职前职后贯通”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现场工程师岗位人才培养思考与探索 “向绿而行”产教融合激发动能“碳索未来”现场工程师走向卓越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本土化探索与实践

第4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4

济南职业学院 蒋雪艳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本土化探索与实践

自2011年开始,济南职业学院与AHK上海合作实施AHK-济南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项目,历经12年德国学徒制本土化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学徒制济职样本——“14322双元制职业教育济南模式”,采取七条路径确保模式落实落细:入学签约,确立学徒身份;“四六交替”,重构教学流程;双元标准,开发进阶教材;精益管理,融入匠心培育;真实任务,企业担纲考评;校企合作,贯穿培养全程;党建引领,夯实思想根基。

学校牵头成立的济南市“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创新联盟,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先进集体”;培养模式被推广到全球16个国家,实现了从吸收借鉴到创新超越、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为现场工程师培养提供启迪与借鉴。

2022年,教育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要求,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探索形成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结合实践,学校从五个角度对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进行了画像。一是精操作,即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够掌握新技能、操作新设备;二是懂工艺,即兼具职业性和学术性,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擅长编制加工方案;三是会管理,即具有系统管理思维,较强沟通协调能力,能对生产现场问题进行诊断和处理;四是善协作,即具有统筹规划和团队合作能力,实现团队优势互补;五是能创新,即具备善于发现和创新解决一线技术问题的能力。

针对以上画像,学校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一是构建“岗位需求”“任务导向”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入手,行企校三方共同确立职业行动领域,借鉴德国模式,重构专业学习领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及个人、专业、方法和社会四个维度确立与学习领域相匹配、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培养目标。以课程标准为核心,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融合,借鉴德国标准,设计实施课程内容,构建学习情境和课程模块。二是实施“三站互动”“四六交替”培养模式。构建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三站式”校企协同育人生态。将工程实际问题和案例再现课堂,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四六交替”教学模式。第一年,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入学即签约;第二年,实施学校4周和企业6周理实一体教学;第三年,实现岗位和学生双向选择,因才定岗。三是打造“四方联动”育人保障机制。实现成本共担、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形成政行企校深度协同合作机制,畅通校企沟通渠道。四是形成“德技双修”“三方协同”多元评价体系。将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目标纳入评价体系,促进核心职业能力提升;将学历教育评价与职业技能评价融合,将技能考核评价与人才培养过程融合,将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技能培养融合,形成行企校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

下一步,学校将在四个方面推进现场工程师培养工作:一是优化行企校联合培养体制机制。根据现场工程师培养目标修订联合培养协议,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建设联合培养平台,探索联合培养模式。二是形成行企校联合招生评价体系。梳理、分析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制定联合招生方案。根据评价标准,制定评价方案,组建评价队伍,实施全过程评价和全方位评价。三是提升行企校双师团队能力水平。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定教师团队建设与培养政策,提升团队能力水平。四是搭建企业职工能力提升培训平台。对接制造领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开展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在职员工岗位技能提升和数字化能力提升培训。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