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揭秘革命老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之道 “双向奔赴”彼此成就 一片辽阔盎然的“绿色语文”原野 追寻班主任工作的“道”与“术”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双向奔赴”彼此成就

——领会《好的教育是生命的彼此成就》开创的教育新境

□ 金江昆

《好的教育是生命的彼此成就》一书是信金焕老师卓越教育工作的实录,书中既有“术”层面的教育智慧,也有“道”层面的教育哲学。或者说,这本书展示了当下最理想的教育生态,师生生命彼此成就。

一、真实的生命故事

《好的教育是生命的彼此成就》一书中的故事是真实的,是有生命的。因为信金焕老师对教育有一种上升到生命层面的领悟,所以,无论从哪里出发做教育工作,她都会把落脚点放在生命成长上面。这不仅有学生的生命成长,而且有教师的生命成长。

“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这句话是对信金焕老师教育智慧的高度概括。“如果全世界约定下雨,就让我们约好在心里放晴”这句话背后是促进信金焕老师教育理念转变的感人故事。“教育的魅力在于把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当由于家庭教育带来的怨恨之心刚要萌芽时就把它拔掉,种上一颗感恩的种子。”这些句子让我看到信金焕老师对教育的理解已经“破圈”,已经走出了校园,走向更广阔的社会。

信金焕老师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对生命有非常敏锐的感受力,且能将这种感受力传递给他人。这让她成了最好的“生命与灵魂的对话人”。她用生命与学生交流,用生命与亲人交流,用生命与师友交流。可以说,信金焕老师是生活的美学家,她能让平凡的时光绽放出花朵,结出累累硕果。

二、丰富的育人智慧

《好的教育是生命的彼此成就》一书分为四章,即“我的活动故事——以智慧启迪智慧”“我的学生故事——以仁心养育生命”“我的班级故事——以文化塑造灵魂”“生命中的贵人——以生命成就生命”。其分别对应四个关键词:智慧、仁心、文化、生命。这八个字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智慧。

本书的话语方式是叙事性的,在具体的教育故事中呈现出美丽的教育风景。信金焕老师认为:“教育因为采用叙事的方式,更容易被理解,被内化,被赋予个人独特的情感和思维,而达致丰富和深刻,成为一种主体意义,这也是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这本书也是信金焕老师叙事语文教育理念的完美体现。

叙事语文是信金焕老师创建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多重对话、触动体验进行言语实践从而实现语言建构、思维提升、生命成长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由此,叙事语文体现出三大主要特征:情境性、实践性和生长性。情境是学习语文的最大载体,没有情境,就没有叙事语文。而创设情境进行各种对话、触动各种体验,这也是叙事语文实践性的体现。生长不仅仅是课堂的生成,是生命的成长;生长不仅仅是学生生命的成长,也包括教师生命的成长。生长性是叙事语文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叙事语文的核心价值。

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信金焕老师才得以把语文教育和班主任工作乃至整个生活关联在一起,从而起到最大的教育效果。语文教育成了生活,生活成了语文教育。

三、宏大的教育格局

在书中,信金焕老师告诉了我们一种宏大的教育格局,那就是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倘若从生命出发做教育,我们就会生发出化育众生的大爱,这份大爱会帮助我们和学生实现灵魂的交流。在书中《怪人“小R”》那一小节中,信金焕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教育故事。

“我们没有和解的可能。告诉你实话吧。前几天,学期教师评价,每一项我都给你打了‘D’,即不及格。有一次做学生调研员时,我特别高兴,写了很多你的坏话。但我最终撕掉了调查表,没有上交。”

“我心头一紧——我被他强烈的报复心震惊了。但还是说:‘撕掉了调查表不上交,说明你也觉得这样做不好,是吗?老师是成年人,不会计较你针对老师做的事情。老师只是不愿意看到你不快乐,更不愿看到你满肚子的报复和仇恨,拒绝成长。’”

“从来没有一个人对我说他们的教育方式不是最好的。我要好好学习,争取留在实验班。”

“太棒了!记着,报复别人就是惩罚自己,包容别人才能宽容自己。”

“老师,我对不起您!我接下来要好好努力。”

“为了这个孩子,我的内心已经郁结太久了。包容别人才能宽容自己,这句话不仅是对他,也是对我。一个孩子一旦有点儿不如意就内心充满仇恨和报复,甚至不惜糟蹋自己、浪费生命,长此以往,会多么可怕!作为教育者,向学生低头俯身看似很难,但一旦认识并承认自己教育方式失当,耐心倾听学生背后的故事,可能会让一个即将枯萎的生命重新焕发生机。”

信金焕老师不仅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而且拯救了许许多多即将枯萎的生命。只有拥有宏大的教育格局,才能站在生命的高度与生命实现灵魂层面的对话。

“作为人民教师,我一直在思索和践行:教育是一场很好的修行,教师要做仁者,做智者,还要做摆渡人,不仅把学生,也把自己从现实的此岸摆渡到理想的彼岸。”在书中的后记中,信金焕老师这样写道。除了现实的此岸,师生还应当有一个理想的彼岸,在那里,师生的生命“双向奔赴”,彼此成就。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