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烛光与阳光的变奏 引人入胜、饶有趣味的诗词读本 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诗意语文”又十年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读书随笔】

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读《全景式数学:破解20个教学关键点》有感

□ 韩宝娟

张宏伟老师的《全景式数学:破解20个教学关键点》真正具有持久打动人心力量的,是他带领团队追溯每个数学教学关键点的成稿所传递出来的研究路径——多元多面的追根问底,而后自成全景式数学的核心观点。这正是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核心。

创新与创造,是未来的希望,是我们希望学生在面对未知的世界,能够基于了解过去从而解锁未来的核心能力之一。从历史出发,多维度的追溯是为了了解事物的全貌。

这让我想起自己在做关于建构主义相关理论研究的毕业论文答辩时,专家提出的一个问题:“一个概念用一种表述就可以了,有必要创造这么多不同的说法吗?这是不是在玩文字游戏?”彼时,我很笃定地回答道:“就像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有局限的一样,不同的表述方式能让我们从不同维度更好地理解一个概念,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客观、更理性地用理论来指导对教学现象和教育本质的研究。”

这样看似做无用功的梳理、辨析、研究过程,正是首先承认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然后再孜孜以求,更接近概念真谛必不可少的一环。

张宏伟老师团队做的事情,正是这样的研究过程。对一个字、一个词从甲骨文开始追溯,了解其不断演变的过程,还会追溯英文释义,然后到数学层面的含义,这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有多大,可能很多读者翻开书后是心存疑虑的。那么,就请您慢慢读,细细品味其中隐藏的线索与多多少少的差异与变化。您会逐渐感受到,这些关键概念与自己仿佛有了一种奇妙的联结。它不再单单是一个个理性冰冷的数学词语,您感受到的可能是造字本义对现代意义的诠释或佐证,也可能是早已时过“字”迁的面目全非,还有英文释义与中文的核心点可能存在的差异……这些都没有关系,在全景式数学团队多年梳理字源演变的基础上,再看全景式数学视角中的关键概念解读,您或许也会生发一点自己的独特看法或观点。

这才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是在激发我们共同的思考和探索。

当然,还不止如此。理论上的追索如何很好地用教学实践去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中,这才是最考验全景式数学教育团队的。于是,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一点一点研究,用最耐得住寂寞的心去一个一个实践,在历经近9年的时间后,对每个教学关键点,不仅总结出基本的教学流程,并研发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案例,让读者不仅在理论上有贯通古今的通透感受,而且在实践层面提供从理论跨越到实践的有力支撑。

比如,关键点“大模块”的教学案例《让每一名学生都成长为优秀的“屠夫”》,一个简单的问题“爷爷用栅栏围了一个小菜园”在全景数学视域下,点燃学生追问的思维火花。学生们一口气追问了18个极富思考性和研究价值的问题,从一道题到一个“如何圈地”的项目课程,“脑洞”大开,创意迭出。只有经历过这样全景式大模块学习过程的学生,才会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来突破已有定式,创造另一种可能。这不正是人工智能时代,人之所以区别于智能机器人最宝贵、最根本的吗?所以,当您在书中“观摩”完这样的教学案例,再回过头看对“大模块”的追本溯源和阐述,对它的理解和教学是不是又多了一层甚至几层奇妙的感觉与关联呢?

不过,这本书是不太赞同“照葫芦画瓢”的“拿来主义”的。所以,还需要读者自己不断体悟,形成从字源演变、英文释义、全景观点、名家观点、课程标准、教学流程及教学案例综合维度、全局性、结构化的理解后,再自主地渗透到自己的课堂中。

碎片化的知识如果不能将其编织建构成立体、有机的网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概念不能真正打通理解关键点,它们将各自飘荡,无法形成有意义链接,帮助我们和学生应对变化、拥抱未知。张宏伟老师的全景式数学团队正是在做这样的努力:如何让数学教学成为学生驶向未来之舟?我想:这本书中对关键概念的追溯、解读、破解,并非全景式数学心血来潮的“咬文嚼字”,而恰恰是他们所怀抱的最朴实的教育理想的最好呈现——让学生全景地看待数学,看待世界,形成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自我的认识,让学生获得“全人”教育,成为一个热爱生活、有创造力的人。而这,在《全景式数学:破解20个教学关键点》中,已经埋下一颗从教师就开始用全景思维激发未来无限创造的种子。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