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云”间数学同样精彩 “土”“洋”结合相得益彰 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重要 转化“后进生”应有的放矢 让家校沟通更有“温度” “学案导学”贵在有效

第6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6
【声音】

“土”“洋”结合相得益彰

□ 济南市长清区万德武庄小学 张兴平

学校举办公开课,我要上一堂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程相结合的课——《分数的意义》。上课前,我多方查找资料,参考优秀案例,结合教学思路精心设计制作课件。新课伊始,全班学生的默契配合与提前预设的高潮和亮点一一展现出来,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可是,随着教学的深入,一种演戏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地充斥在我的脑海中,以致我用尽浑身解数想突破已有的教学设计都没有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事后,听课教师对我的教学方法赞誉有加,对课件展示的内容与形式更是推崇备至:“整堂课像看动画电影似的,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不用小黑板、不用板书,简单的投影就代替了复杂麻烦的教学准备,真省心省事!”……听着这些话,我心里既有甜意又有苦涩。为了解学生们的感受和学习效果,我特意对这节课进行了学情小调查,调查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就光顾着看动画去了,对老师的解说有些忽略。”“那个画面是好看,但是太快了,有的根本就来不及看清楚。”“我感到很新鲜,只是不敢回答问题。怕说错了,不但老师不高兴,而且被听课的老师笑话。”学生们的回答让我感觉到,这是一节失败的多媒体辅助数学课。

第二天,同年级的马老师也上了这节课,只是她的课堂全程都没有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洋课”与“土课”的对比引发了我如下的深刻反思。

一是深研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分数的产生过程”,细讲“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进而以旧引新学习“多个物体平均分产生分数的过程”。马老师则认为,“平均分”与“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产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学习过了,内容比较简单,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是“一个整体和单位‘1’”。因此,她完全脱离教案,只是让学生自己复习和巩固这部分知识,重点讲授和学习了“一个整体和单位‘1’”的内容。我听了马老师的课后,深刻体会到了“土”比“洋”更扎实。

二是学生的实践操作更胜于课件演示。“土课”上,教师充分地让学生操作感知,代替了课件的演示和教师的讲解。在讲解多个物体平均分时,马老师让学生平均分糖果、方块等物体,让他们充分感知了“一个整体”“单位‘1’”的重要概念;“洋课”首先对一个物体、计量单位的平均分产生的分数进行概括归纳,其次比较前一个学习过程对平均分多个物体产生分数进行归纳概括,最后在二者的基础上归纳出分数的意义。虽然层次很清楚,课件演示图文并茂,但缺少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而“土课”以旧引新,通过复习前两个过程进而归纳“单位‘1’”的概念,并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虽然没有课件生动形象的演示,却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深刻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在这一点上,“演”不如“做”。

三是“土”“洋”结合才能相得益彰。虽然课件能帮助教师把板书的内容投放在屏幕上,但毕竟不是板书,不能完全用多媒体课件取代传统板书。我的这节课因为在屏幕上展示了整个学习过程,出现“分数的意义”“一个整体”“平均分”“单位‘1’”等概念性的叙述,所以就没有板书相关内容,但课件的展示却不能让学生随时记录和启发感悟,而“土课”的板书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同时,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局限性,重点强调的地方往往一闪而过,不能让学生长久注意。如果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就不能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由此可见,“洋”与“土”各有长短、各有所取。在提倡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既不能忽视已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又不能墨守成规,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兼容并蓄,各扬所长,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