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矢志不渝做乡村教育的守望者、建设者 让阅读的种子“迎风群飞” 让传统德育焕发育人活力 在千锤百炼中升华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矢志不渝做乡村教育的守望者、建设者

——读《乡村教育振兴研究》有感

□ 牛宝金

山东省委党校乡村教育研究专家魏风云教授的专著《乡村教育振兴研究》,承载着乡村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情怀、忧患意识、思想锋芒,是一本具有历史厚度、理论高度与实践力度的研究性著作。作为乡村教育战线上的一名老兵,30多年来,魏风云教授青丝变白发,始终战斗在农村教学一线,对乡村教育有着更加直接、更为深刻的体悟。我结合魏风云教授的大作,与诸位深耕乡村教育的同仁分享对于乡村教育的三点认识。

一、乡村教育的使命价值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欲振兴,教育要先行。”乡村教育自古有之、源远流长,不论在中国传统社会还是在当代社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从国家视野、乡村社会视野、个体视野三个维度阐述乡村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国家视野下,教育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体现国家意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乡村社会视野下,乡村教育是乡村文化和乡村文明的根基;在个体视野下,教育是个体实现本体价值,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经之路。

借鉴书中三个维度的认识方法,我认为,乡村教育的使命价值如下:一是从党和国家事业来看,乡村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实践要求,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和立德树人的双重政治使命。二是从乡村振兴来看,中国发展的短板在农村,教育发展的短板也在农村,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才支撑。三是从学生个体来看,乡村教育是农村孩子养成健康人格、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为个人提供知识改变命运、阻断代际贫困的成长平台。

二、乡村教师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乡村教师肩负着在相对艰苦条件下传播知识、塑造灵魂、构筑梦想的神圣责任,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书中把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提出要建立“留得住、教得好、有情怀、肯奉献”的稳定的乡村教师队伍。通过实施省属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统一城乡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交流等措施,实现教师“留得住、教得好”;通过唤醒乡村教师的内驱力、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培养“有情怀、肯奉献”的乡村教师。

书中对乡村教师队伍的分析切中实际,引起了不少共鸣。面对巨大的城乡差异,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属不易。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人员短缺、技能相对不足、队伍不稳定等多重挑战,打造一支面向乡村、扎根乡村、建设乡村的教师队伍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乡村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留得住、肯奉献”是第一位的,书中提到的以“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等方式培养本土化、乡土化教师,是破解乡村教师“留不住”困局的有力之策。同时,还要注重对乡村教师的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畅通职业发展渠道,让更多有情怀、有本领的专业人才投身到乡村教育事业中。

三、乡村教育的理念创新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本书对乡土资源的挖掘利用进行了一系列总结和延伸,对当下开展好乡村教育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乡土资源是乡村教育的丰富宝藏,也是相对于城市教育来说独具特色的优势。作者认为,没有乡土资源融入的乡村教育就失去了本质特征,也就失去了“根”和“魂”。因此,要善于依托乡土资源优化乡村教育课程体系,注重校本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的乡土化融入。同时,乡土资源还可以助力校园文化建设。

以菏泽为例,与菏泽有关的名人故事灿若星辰,伏羲、尧、舜、禹、范蠡、孙膑、曹植、刘邦等历史人物都在菏泽留下了许多传说和故事,形成了独特的乡土历史传统。此外,菏泽的牡丹更是闻名天下,牡丹文化、牡丹经济更是乡村教育中独特的生动教材。我们要进一步从乡土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中找寻乡土教学的结合点、关键点,不断丰富课程教学的乡土化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乡土文化自信,提升运用乡土文化引导学生养成科学认知思维和正确价值观的能力,在乡土文化的涵养中完成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我从20多岁就在乡镇中学参加工作,到今天年近六旬,回首奋斗岁月,总感到乡村教育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是每名乡村教师的终身课题。愿有更多同志加入乡村教师队伍,热爱乡村、矢志教育,为更多乡村孩子照亮成长路,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教育力量。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