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劳动教育要做活“田”字文章 新闻漫画 优良品质应从幼儿培养 一味“堵”不如巧妙“疏” 课堂教学“留白”有智慧 让非遗文化的“种子”扎根美术课堂

第6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6
【观点】

让非遗文化的“种子”扎根美术课堂

□ 枣庄市峄城区荀子学校 白佳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如何让其融入学生的美术课堂?我认为,要从培养教师、深研课程、激发学生活力等方面积极探索在美术课堂中渗透非遗文化,让学生学会传统文化知识,掌握技能,从而探索美、传承美、创新美,增强文化自信,真正使美术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融入美术课程,我们学校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到校进行指导,同时组织美术教师深入传承人工作室跟岗深入学习,并借助网络学习相关的非遗知识,观看优质课程,多层次真正了解非遗文化的特点、制作工艺和方法等相关知识,以便结合相关的美术课程深入、融合、顺利地进行授课,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制作,从而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我们还要看到,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进而转变教学观念,也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融入美术课程的重要条件。

在非遗课程的研发、开设和实施上,我们以九年一贯制教学体制为纵向框架,将“非遗+美术”内容的选择进行纵向填充。课程在全面把握国家校本课程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美术知识储备情况进行建构,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以美术教材中各年级每个单元的主题为指导,选择出相关主题的非遗课程安排在课时中。经过反复斟酌,最终甄选出剪纸、皮影、活字印刷、甲骨文、拓染、木板年画、书法、国画、陶泥、扎灯笼、糖画、冰糖葫芦、蓝染、造纸、快板说书、射箭、投壶等20余门课程。并举行校园非遗文化艺术节展演活动,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慢慢地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中国传统文化带给我们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对此,我们要将非遗文化结合时代特色,通过新形式进行当代表达。为让师生领略非遗文化的魅力,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美术形象,我们在综合楼长廊的两面墙分别设置了非遗美术作品展示区,在每个作品下方都设计了二维码,师生扫码即可了解该文化的具体特点、制作方法。如此举措,让学生轻松直观地体会到“非遗+美术”的创作意图及内涵。

针对“非遗+美术”的特点,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以智慧教育技术去创造非遗作品视频。比如,学生利用互联网制作非遗美术作品微视频,定期在公众号上开设“学校微亮点”专栏进行推送,让每名学生参与其中,去捕捉美、创造美。遵循“非遗+美术”评价方式灵活的原则,我们学校还专门组成校本课程建设委员会,定期研究、评估校本课程质量,商讨改进的方略,提出改进对策,对校本课程的体系、结构、内容和实施进行分析与评价。如此以来,相信非遗文化的“种子”定会在美术课堂上扎下根。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