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区域教育 潍坊市潍城区青年路小学 靶向融合工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潍坊三中 让金石文化“活”起来 潍坊第八中学 牢记育人初心办好品质学校 潍坊市潍城区玉清小学 “三聚三提”探索学校高质量发展“最优解”

第8版:区域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区域教育
08

潍坊第八中学 牢记育人初心办好品质学校

通讯员蔡胜

潍坊第八中学是一所有着52年历史的全日制初级中学,坐落于闻名遐迩的状元胡同,现有教职员工140余名,在校学生1328名。近年来,该校依托历史留赠的丰厚文化遗产,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践行“五育并举”,打造了“状元文化、品质八中”特色教育品牌,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学校先后获得“潍坊市书香校园示范校”“潍坊市轻负优质学校”“山东省中小学安全文化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状元胡同文化”课程被评为山东省初中校本课程优秀案例。

党建领航

办人民满意教育,引领品质学校创建

学校党总支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带领全体教师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誓做传播先进文化者、学生健康成长引领者和引路人,引领品质学校创建。

清朝的潍县,一条百米胡同连续出了曹鸿勋和王寿彭两位状元。这是潍坊学风浓郁的集中展现。学校通过“讲状元故事、做状元学子、传承状元精神”系列活动,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维注入“从西从严、致高致远、善作善成”的办学理念,把“修身立德、家国情怀、格物致知、敬畏生命、扬善达美、知行合一”的状元品质落实到“五育并举”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学校党总支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彻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有效发挥了党组织在教育教学、精准管理、品牌打造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学校配备党团队活动室,打造红色党建长廊,定期公开党务工作;学校通过落实“三会一课”等与学校党员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定向培养优秀党员教师,通过让优秀教师向党组织靠拢,完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将党建引领融入教师成长体系,融入学生生活和学习全过程。

为推动党建工作与“状元文化、学校治理、立德树人、课程课堂、幸福教育”5个方面的深度融合,学校通过打造党建长廊等红色文化元素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灵动的文化育人;同时,巧借社区资源,解决学校师资和资源短缺难题。学校构筑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红领巾奖章”评价体系,推介惠民服务“一码通”等,让党员把初心和使命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以及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处于龙头引领地位。

课程校本化

激发教育活力,驱动品质学校创建

学校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强化“五育”融合共生,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以“状元文化”为依托,构建了三级课程互联互通的“状元课程体系”,让课程彰显立德树人的魅力。

学校构建以“状元文化”为载体的教育模式,坚持用“状元文化”的价值光芒照亮每个教育细节,着眼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懂得关爱、勇于担当,成就幸福人生,激发教育活力。坚持在课程的视域下思考教学,结合学生实际抓住目标制定、评价设计、任务驱动和学案编制4个主要环节,坚持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精讲点拨的教学策略、流程简约的课堂结构和师生和谐的教学氛围,打造“教学评一致性”的“4+4”有效课堂,减负增效,打破课本顺序,构建了适合学生梯级发展的课堂学习课程,实现了大思政理念下的全科育人,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校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认知的育人氛围,以“状元文化”为基本取向,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自主开发了仪式活动、研学活动、亲子活动、传统节日活动等12门学校特色教育课程;通过系统化设计做成“超市货架模式”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统一设置时间,开设不同的课程,让每名学生都能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习惯养成

提升育人温度,推进品质学校创建

学校推行体验式养成教育,让学生在教育主体转换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形成了联动、互助、共享、共赢、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五育并举”新样态。

学校全力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养成教育,全面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最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德树人目标。树立“全员”养成理念,营造养成教育的浓厚氛围。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全面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有德育”的要求,形成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育人工作格局。推行“全程”管理,夯实养成教育的基础,制定了《潍坊八中养成教育条例》,对师生日常行为、活动、学习、健体、卫生、礼仪等各方面的规范要求都进行了细化和具体化,涵盖了师生校内外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坚持“全方位”推进,保障教育的实效。推行精细化、无死角管理理念,消除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软死角;消除备课、作业中的明显死角;消除每个人事业心、责任感方面的内隐死角。

学校构建养成体系,提升育智育德成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进行“知”心教育;组织各种活动,落实“行”的要求;开辟社会教育途径,突出“情”的培养;加强检查督促,强化“意”的训练,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强化法治教育,让是非观在学生头脑中扎根。通过开设大思政课、设立共建基地、举办法治报告会、召开团队会、建立青少年模拟法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真正做到了法治教育“蕴含于课堂教学中、渗透到社会实践中、因势利导于日常行为中”。深化经典教育,把“水”浇到“树根”上,滋养学生心灵。学校开设“家乡的端午节”“写对联过春节”等传统节日活动;开设中华“名楼文化、名山文化、名河文化”课程;开展“每周一诗”“古诗词演唱”“二十四节气”“主题诵读节”等传统文化课程,通过课程滋养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评价赋能,助推师生共成长。学校通过构建学生激励评价和教师成长评价“两评两化”评价体系,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了“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提高了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有效促进了学校的品质发展。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