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大概念逻辑 建构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
指向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趋势。为思辨而教、为迁移而学成为大概念教学的显著特征。在大概念的指导、辅助下,学科知识得到更好的整合、梳理,传统教学知识点分散且割裂的弊端得到有效弥补,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一种更高形态的课程设计向度。为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助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在大概念的统领下展开逻辑构建,对单元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开发,找到教学启动点、对接点和突破点。
单元内容的多元开发。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在探知知识的过程中有所得、有所获,而知识学习只是一种手段和载体。有位教育家说过:“当所学的东西都忘掉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忘掉”所学东西的前提则是学到,没有这一前提作为基础,教学活动根本不可能成功。所以,“教课文”实践角度丰富,关注文本内容无疑是最关键的。在内容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方向才会更清晰。高中生物教材是以单元主题线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体现出鲜明的类型特点。开展教学引导时,教师要有主题意识,对文本内容构建有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在多元重组中充分挖掘文本本身的内涵。
为促进教学理性回归,教授高一生物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时,教师可以先从整体视角出发,对章节内容展开统筹规划。本章系统阐述了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器之间是怎样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细胞生命活动的。如果单纯讲解某一个知识点难以实现内容串联,也会打乱文本内容的逻辑层级。因此,教师不妨借助思维导图,搭建起知识框架,让学生站在更高视角,俯视每小节的内容,让章节内容更加清晰鲜明。由于思维导图打破了章节内容之间的界限,学生对认知展开迁移,横向思维关联得到充分发展。文本内容相互融通、相互辅助,形成学习闭环。如此,教师就从文本特质出发,依托具体知识点,对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为学生构建了完整知识结构框架。
探知任务的精准投放。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探究生命规律以及生物形态生理的学科,有更多教学选择空间。教师抓住学科属性,结合相关内容和具体主题投放探知任务,进行教与学的对接是必然要求。教师要投放更具体的学习探知任务,开展教学引导,使生物教学呈现出模块化,知识呈现相对集中,从而让学生从学习路径出发,带着任务,探知学科建构的逻辑性。教师遵循固定程序对教学展开操作,将学生引入特定场域,调整优化教学流程,甚至借助媒介手段,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冲击,教学激趣效果逐渐显现。使教学任务化、任务情境化,才能形成更多趣味性,快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任务。
情境化的任务投放是构建高品质课堂的必要条件。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这部分内容在课程系统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细胞知识的延伸,更是后续学习生物体新陈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不可或缺的条件。课堂教学活动的启动需要任务的辅助,为此,教师在综合考量学生兴趣点、知识本身属性、教学载体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设置任务,并以情境化的方式呈现任务。有了具体任务的指引,学生的思维快速活络起来,对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有了清晰认知。任务是思维的指引,也是课堂教学的航标。在任务的牵引下,教学场域逐步扩大,目标达成度更值得期待。
新课改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活动设计必须着眼于课程模块内容,紧紧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突出重点,让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在大情境中冲破认知冲突,切实解决问题,生成多重能力。就生物学科而言,知识密度大,关联度较广,通过大概念引导,让学生学会用专家思维解决问题,提升了课堂教学含金量。在知识的系统梳理和融会贯通中,学生实现了思维进阶,逻辑认知层级快速提升,生物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形塑。
(作者单位:平阴县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