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留守儿童家长携手同行
我是一名工作在一线的乡村小学教师,所教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其中,有一个叫马贵明(化名)的男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其他任课教师都说他聪明伶俐,但是我总是对他感到十分头疼。比如,他经常调皮捣蛋,违反班规校纪,甚至欺负弱小的同学;进取心不足,做作业总是应付,书写潦草,往往在作业本上乱画一通就交给老师,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老师讲课,总是左顾右盼。有时候,我找他“算账”,他就会变得老实一点儿,但是过不了几天就故态复萌。我认为,该生发展成这样,与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脱不了干系。因此,我决定与其他几名任课教师联合起来,在学习和纪律上为他“开小灶”;同时,与他的家长携起手来,一齐发力,推动他迈开步子追赶“大部队”。
在课余时间,我打通了马贵明爸爸的电话,简单介绍了该生的不佳表现,并问他何时有时间见面交流。这名家长用不友好的语气说道:“谁不知道这个孩子难管?我把他送到学校里,就是让你们管好的!”我一听,心里顿时生出一股无名火,但是我仍然耐心地与他交流了一番。通过聊天,我了解到:在马贵明不到一岁的时候,他的妈妈就离家出走了,爸爸当时忙于生计,到河南省郑州市打工,常年不在家,顾不上他,只好把他交给家里的老人照管。由于他的爷爷和奶奶是文盲,只知道下地干活儿,而不懂教育孩子,因此他一直处于被“放养”的状态,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比如,在写家庭作业时,他总是一边写一边玩耍。有时候,爷爷和奶奶批评他几句,他根本不听,还嫌弃两位老人没文化。
随后,我多次和马贵明的爸爸通过电话交流,并进行家访,与他的爷爷和奶奶面对面地谈心。我三番五次地告诉他们:“这个孩子很聪明,长大了会有出息的。今后,你们在家庭教育方面费一点儿心,我和同事在学习上多关注他。”不久,马贵明的爸爸在我的劝说下离开了河南的工地,返回家乡,在县城里打工。
在一次家访时,马贵明的爸爸微笑着告诉我:“现在,我虽然挣得少了一点儿,但是每天收工后都能回家陪着孩子,督促他看书、写作业,挺好!”我向他提建议:“你可以坐在旁边看着孩子做作业,并且在他完成后让他自己检查一遍。回到学校后,我重点检查他的作业,并适时地当着同学们的面表扬他。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做,用不了多少天,孩子就能大变样。”
经过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马贵明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有了或大或小的进步,而且性格变得活泼了,还积极参加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特别令人感到惊喜的是,他在期中测试中取得了B档的成绩。在家长会上,他的爸爸一见到我就笑逐颜开:“孩子能有这么大的进步,多亏了高老师的费心!”我则欣慰地告诉他:“可喜可贺!但是请你告诉孩子别骄傲自满,因为前面有‘标兵’,后面有‘追兵’啊!孩子的成长既需要我们教师付出心血,也离不开你们家长的汗水浇灌。今后,我希望双方继续携手共进、精诚合作,结成‘同盟军’,不把孩子培养成人决不‘收兵’。”
在家校合作过程中,笔者总结了如下一些经验:一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面多下功夫;二是想尽千方百计,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使双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股巨大的教育合力,把孩子“扶上马、送一程”。
(作者单位:冠县店子镇联合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