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创新是21世纪人才发展的关键特征。山东省近期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提出,通过“整体谋划、分类设计、一体推进”的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现“全体学生的创新素养普遍提升,各类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项目化学习是基于真实情境和问题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途径。项目化学习涵盖各学段,以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为核心,是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核心方法。项目化学习以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究性问题为出发点,在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下,在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持续性的探究,尝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项目成果。以潍坊市坊子区兴国小学为例,该校以项目化学习为突破口,以创新素养目标引领项目化学习实践,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探索的第一步,是梳理出小学生创新素养目标体系,为项目化学习领航。学校从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新人格3个方面设计出结构模型,梳理出问题解决、知识迁移、技术应用、劳动意识和创新动机5个二级指标,提炼出22个创新素养指标点。目标结构模型以环形呈现,代表学生创新素养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单个目标,又要注意学生创新素养的立体化生长,使22个指标点相互促进、共同生长。学校还进行了分级目标设计,每个指标点确定三级评价标准,分别指向低、中、高年级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持续发展创新素养。
学校探索出学科项目化学习、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和活动项目化学习三条路径,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素养,实现教学质量的提质增效。
学科项目化学习,以点带面。每学期开学初,备课组编制课程纲要时就确定学科项目化学习主题,在多次设计修改后组织实施。例如,在讲授六年级语文“走近鲁迅”单元时,教师设计“鲁迅宣传册展览”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制作鲁迅宣传册的过程中通过阅读材料认识鲁迅、理解鲁迅,进而宣传鲁迅、传承其精神,完成“理解鲁迅作品及其精神品质,激发热爱和崇敬之情”的主要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聚焦研究,完成重构,发展创新素养。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以面带全。每学期,各年级通过“教师选题——项目推介——学生选题”三个步骤,确定年级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主题。例如,“营养午餐”项目是六年级数学教师选题设计最终竞标成功的一个项目。学生通过调查分析,解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了解食材价格后选择食材,完成烹饪制作,并展示午餐核算价格,最后完成营养午餐食谱的设计。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将数学、科学、综合实践、美术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创新素养体现在全过程。
活动项目化学习,辐射引领。学校将活动进行项目化学习设计作为校本课程组织实施,辐射到每个班级,通过全校的学习成果展示引领学生相互学习,从他人的创新实践中得到启示,发展创新素养。“蚕博会”项目自春天开始到放假前结束,学生要经历采桑养蚕的过程,将自己所获创意物化为“蚕博会”展品,并在“蚕博会”上售卖自己的创新作品。“蚕博会”上,家长手持学生自主设计的门票参观,学生相互欣赏桑蚕制品、绘本等。大量优秀的创新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引领学生不断去发现、创造。
实用有效的评价工具能够帮助师生不断对照创新素养目标,实现持续发展。学校设计了《学生项目化学习创新素养发展评价表》,从发现问题、分析梳理、聚焦研究、完成重构、创意表达和反思改进6个学习阶段对学生的创新素养发展进行评价。该评价工具不但关注项目化学习的全过程,而且体现出发展学生创新素养的进程,引领学生不断参与创新实践、发展创新思维,从而形成创新人格。
如果说项目化学习是一艘船,那么创新素养目标就是帆,引领着师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不断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