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表里巧对应  相映自成趣 学具巧牵引  思维多同频 以音感人  以乐育德 提升基本素养  争做“四有”老师 融生活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第6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6
【教学技巧】

学具巧牵引 思维多同频

□ 张晓

借助特定装置,发挥其牵引力,达到缓解肌肉收缩,整复骨折、脱位等问题,这就是骨科常用的牵引治疗法。教学与治病看似毫不相关,但它们的原理和本质是相通的。教学是在一定手段的辅助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认知、思维指引。数学学科极具特殊性,集抽象性、复杂性、逻辑性于一体。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践行新课改理念,构建高品质的智慧型课堂,必须发挥教具、学具的牵引作用。直观生动的学具带给学生的感知和体验是深刻的。它能直击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数学课堂绽放无限光芒,实现生本、师本、文本“三位一体”。

学具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学的方向和统领。在筛选学具时,教师要关注学具本身的特点和属性,从趣味性、延伸性、教育的有效性等角度出发,进行有效设置、运用,进而实现知识外化。学具寓教于乐,有极强的实用价值,运用学具清除学生的思维障碍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运用教具属于传统导学方式,如何让其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焕发崭新的生命活力,需要教师进行一番系统梳理,探索出契合度更高的设计方案。

实物手工学具赋能知识解析。学具直观形象,能够将具体抽象的知识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展现出来,实现直观感知与抽象思维相融合。这是学具最显著、最鲜明的特点。学生感知知识是一个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借助观察和接触转化为感性认知,在抽象、概括中形成理性思维。这一过程需要实物手工学具的助力。学具形式多样,在运用过程中,教师要增强关照意识,利用多种协调手段,给学生布设手工制作任务,让学生在实物制作中进入思考关联状态,增强思维灵敏度,逐渐建立起核心概念。

实物手工学具搭建起有效学习支点,赋能数学知识解析,形成丰富强劲教学思维的同频共振。教学部编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时,为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引,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引导学生制作日历。手工制作任务本身具有极高的思维含金量,在探索制作过程中,学生受到良好熏陶。课堂教学伊始,教师提供平台,让学生进行展示交流。

电子科技学具引领思维共振。教育教学的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电子科技学具占据一席之地。教学实践中,教师科学调节学具展现形式,融入信息技术要素。学生学力基础、兴趣点、学习悟性呈现差异性,电子科技学具突破了多重因素的限制,将复杂深奥的知识形象化、动态化。灵动多彩的电子学具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独特的体悟,他们进入情感思维共鸣阶段,启动思维引擎,达成更多学习共识。

电子科技学具引领下的课堂体现了教师的“活用”意识。教学《位置与方向(一)》一课时,教师合理规划,对文本内涵展开过滤性选择,发挥多媒体集声、光、影于一体的优势,展示视频资料,然后结合相关挂图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感官冲击下,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思考、剖析,达成认知共识,找到了学习对接点。在知识迁移内化中,思维处于同一水平线。小学生思维灵敏度高,学习反馈响应比较及时。教师抓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以电子科技学具为抓手,对学生展开全方位引领,课堂教学顺利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知识迁移转化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数学学科中的“老大难”。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本正经”,貌似已经汲取到知识的“精髓”,但在知识运用过程中,讲解分析法的弊端显露无遗。学生无法做到举一反三,并未真正消化知识,课堂实效性无法凸显,教学无疑是失败的。学具手脑并用,很好地弥补了教学短板,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认知,刺激他们的大脑神经,让他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实际操作中,教师从鲜活灵动的学具着手,借实物手工学具赋能知识解析,以电子科技学具引领思维升级,让学生的认知得以延伸,向着多重维度发散,实现文本思维、生本思维同频共振。

(作者单位:商河县文昌实验小学)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