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感人 以乐育德
音乐的旋律、节奏是优美的,其内涵相对丰富,情感非常充沛。但对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吸收能力有限,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有时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知半解状态,音乐学科的德育价值自然无法全面、精准地彰显出来。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从音乐学科本身属性着手,以音感人,以乐育德。
激情聆听,唤醒学生情感。歌曲是人们情感的浓缩。中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都是精挑细选的,其经典性毋庸置疑,是人们寄托情感的重要载体。要想将歌曲寄予的情感挖掘出来,必须从聆听着手,进行深度思考。聆听是音乐教学过程的必选项。要想最大限度凸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可以从聆听的形式上突破,给学生提供趣味化、多元化聆听平台。
初中生的音乐基础虽然不够深厚,但在聆听过程中都会进行内化,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这就是聆听产生的效果。《爱我中华》是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会歌。这首歌的歌词内容深刻,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在谱曲时广泛采用广西、云南等多地少数民族的音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学习这一课时,教师要抓住初中生对感官刺激比较敏锐的特点,在导学时改良传统聆听形式,制作并播放相关少数民族的视频,使他们对中国多民族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然后,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播放带有画面感的歌曲。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迅速得到升华。
内涵剖析,触发学生心理。音乐之所以能吸引人、感染人,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方式。有的歌曲情感内涵相对外显,只要稍加探索就能触摸到歌曲核心;有的歌曲内涵相对隐晦,需要深度探研才能做到全方位感知。面对歌曲的特点,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引导学生对歌曲内涵进行分析、解剖,最终达到触发学生心理的作用。
内涵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歌曲有很强的作用。学生对歌曲内涵理解精准、到位,对歌曲兴趣度快速提升,再学唱自然水到渠成。收录到教材中的歌曲都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一些歌曲背后的历史人物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能够成为学生的榜样,启发他们的思维。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时,由于时代距离遥远,学生对歌曲本身兴致不高,但他们对歌曲中的故事比较好奇。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点,给学生讲述歌曲创作背景。这首歌曲创作于1939年,是《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原名《八路军进行曲》;解放战争时期,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65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在教师的讲述中,学生了解了歌曲的创作过程,了解了解放军战士不怕困难和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内心受到深深的触动,情感得到良好的熏陶。
情感挖掘,形塑学生品质。内涵剖析结束后,学生已经对歌曲有了全面了解。这时,教师适时进行深度点拨,让学生形成情感共鸣。初中音乐教学中,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探索热情,在激活学生情感时,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性手段,如视频资料、演绎活动、演唱竞赛等。只有在具体化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完成认知升级,形成认知、情感双重共鸣。
学生性格品质的形塑需要以情感激发为基础。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借助游戏展开情感渗透。学生的情感一旦被启动,自然会接受音乐洗礼,心灵受到陶冶,心智健康发展。教学《我不挂帅谁挂帅》一课时,教师给学生准备一组服饰、道具,让学生进行趣味化角色演绎。要想演好这个剧本,学生必须深度挖掘这首歌的内容、情感,感知穆桂英这一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展开合作交流。课堂瞬间变成欢乐的海洋,学生的艺术细胞被调动起来,参与热度得到提升。经过角色演绎,学生对穆桂英挂帅的典故有了崭新理解,教学效果迅速升级。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多种角度着手促使他们养成高尚道德情操,道德修养逐渐上升到更高层级。音乐是实施德育的主阵地。激情聆听,让学生情感得到充分触动,得到唤醒。歌曲内涵剖析,触发学生心理认知。情感挖掘对净化心灵有积极影响,学生品质得到形塑,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就能逐渐达成。
(作者单位: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