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阅读教学中的“浅”与“深”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和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因此,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从实际出发,渗透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课内外阅读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一、“浅入浅出”激发兴趣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一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要求低段阅读“浅入浅出”。我们知道,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不成熟,阅读理解能力偏低,尤其是在现今零基础入学的政策下。为此,我们不妨来一个“半扶半放”“浅入浅出”,让学生享受自己阅读的成功感,点亮学生的阅读兴趣。
轻斟浅酌教方法。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少,年龄小,且受方言影响,有部分学生平翘舌音分不清,前后鼻音读不准,独立阅读时往往会因不认识字而停止阅读,会因不懂内容而失去耐心。此刻,教师的引导尤其重要。教师的范读作用很大,学生通过反复跟读掌握阅读要领;还可以播放音频让学生听,教师随时在教室各处巡视观察,及时提醒指导。
如在教学《项链》一课时,教师先范读长句子“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让学生注意听老师是如何读的,也可以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重点教读,做到读准确;接着,让学生在需要停顿的地方画上“/”符号,然后一句一句教读,做到读流利;再请个别学生读,有问题再次纠正,直到学生都能读通顺为止。
奇思妙想读画面。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阅读中,低段学生对画面感较强的文本或故事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听读想象训练。例如,教学《悯农》这首古诗时,教师引导学生去想象农民伯伯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拔草等劳动场景。学生有了想象和体会,才能读出感情。另外,低年级课本上的文章插图精美,注重内容所展示的情境,富有童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画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字斟句酌用心读。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光读不行,还得拿起笔来圈圈点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圈点什么?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圈圈生字,划一划好词;或者可以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去读,在文中圈点相关信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分享圈点的词句,获取阅读的快乐。
拓展延伸广泛读。冰心说过:“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课堂阅读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首先,从感兴趣的书籍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其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使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例如,一年级读一读《安徒生童话》《读读童谣和儿歌》等,还可以阅读绘本。其次,推荐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外名著。例如诸子百家儿童绘本版、四大名著儿童版等。
二、“浅入深出”教授方法
课堂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阵地,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语文阅读能力,落实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在阅读中从“学读书”到“会读书”。
欢声笑语拍手读。这种方式更适用于儿歌、童谣。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读,节奏感很强。伴着“啪啪”的拍手声,学生们读得起劲儿,同时会享受欢快的节奏感。当然,拍手也可以变换形式,个人、小组轮换进行,可以有效激发阅读的兴趣,营造积极热烈的朗读氛围。
深入体验角色读。引导学生进入故事中,走进角色,边演边读。如《坐井观天》,可以让学生扮演青蛙和小鸟,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并上台表演汇报。
静思快速深入读。从二年级开始,语文教材就安排了“默读”能力的训练。默读可以训练思维能力,提升阅读速度,促进深入思考,从而更好地提高阅读水平。
智慧碰撞分享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籍,以自己喜欢的导读方式推荐给本班学生或其他班学生。也可以大声朗读故事,配合游戏,变换多种形式复述故事。
三、“深入浅出”形成习惯
走出学校,阅读的阵地就转移到家庭。家长可以通过阅读自然地走进孩子的心灵,带给孩子欢乐、智慧、希望和信心,进而激发孩子自主阅读的兴趣,从而培养其自主阅读的习惯。
“不言而教”建书吧。阅读的环境是进行良好课内外阅读的物质基础。为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通过环境的渲染,将自己置身阅读的氛围中,真正实现“不言而教”。
亲子共读心交融。家长与孩子制订读书计划,商定阅读时间,保证每天的阅读量。阅读时,可以由家长读给孩子听,可以由孩子读给家长,可以在家长的带领下引导孩子带着问题读,还可以和孩子扮演书中的角色,并且让孩子读完后简单谈谈读书感受。
生活实践促阅读。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好书中的文字,而且要关注生活中的“无字之书”,就是要在课本之外感悟生活,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四、“深入深出”落实素养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一体化进行了明确界定,教学评一体化的重点是将评价作为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与教学相互渗透。多元评价才能落实学生科学合理的阅读,才能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注重过程性评价的“深”。在合理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评价标准,将课程评价贯穿学生阅读学习的全过程,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实现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的同步提升。比如,从不同角度定期对学生阅读内容、方法、习惯等进行点评表彰;根据阅读书目的增加,加盖不同等级的“勋章”,每月进行一次阅读检测,每月颁发一次“阅读之星”奖;每学期进行一次“书香家庭”“书香少年”评选。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巧妙地提升学生的能力,使文化自信、审美鉴赏、思维训练的培养目标也落地生根。
注重终结性评价的“深”。开展好书推荐大赛、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分角色朗读大赛、读书节等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阶段读书成果,进行总结和提升。这样做既反馈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又促使学生持之以恒、深入地进行课外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使其领悟到更多读书方法,落实了核心素养。
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的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阅读是认识自我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径。我们运用“四部曲”——“浅入浅出”激发兴趣、“浅入深出”教授方法、“深入浅出”形成习惯、“深入深出”落实素养,进行低段阅读教学,就能够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打造低段阅读教学的“低吟浅唱”,实现低段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