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褪去“假装努力”的外衣
我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却发现有的学生所谓的努力并不是真努力,是看似认真但无效的假象。这种“假装努力”,有时候是连学生自己也意识不到的。
记得那是初一年级的第一次家长会,会议一结束,小涵的妈妈就找到我,情绪非常激动:“老师,你看我家孩子咋回事?他读小学时学习还挺好的,为啥一上初中成绩就下滑了呢?我看他学习也挺努力的,晚上11点之前从来没有睡过觉,周末还上辅导班,咋还越学越差了呢?”
的确,小涵每天早早到校,在课堂上坐姿端正、神情专注,成绩却一降再降,这让我也感觉疑惑。家长的提醒让我下决心去探究原因,帮小涵好好提升。
我没有急着去找小涵谈心,而是开始留心观察。我发现他总是用专注的表情掩饰自己空洞的眼神,有时上课盯着一页书一盯就是一节课。更让我感到费解的是,任何集体活动都无法引起他的兴趣,甚至就连下课时间也很少见到他的笑容。
我不断制造机会找他聊天。他告诉我,自己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懂事、听话、学习好,还多才多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现自己唯一能干的事情就是听从父母的安排“好好学习”。他做得一手好手账,却因父母觉得太浪费时间而忍痛割爱;他最喜欢弹的钢琴,因为爸爸觉得耽误学习而被束之高阁;他爱好做饭,妈妈总是说等长大了再做也不迟,让他赶紧去看书。为让父母开心,他拼命压抑自己的想法,在书桌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假装成父母心中那个“热爱学习”的乖宝宝,而一次又一次的妥协让他变得浑浑噩噩。
我意识到了问题的根源,与小涵的父母约法三章:第一,允许孩子每天晚上按时睡觉;第二,停掉所有他不喜欢的课外辅导班;第三,每周末抽出半天时间让他尽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慢慢地,他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也开始参加集体活动。
后来,在一次以“无奋斗不青春”为主题的板报设计比赛中,小涵的作品虽简单却充满灵性,风格独特,别具匠心。更重要的是,他在中心位置工工整整地写了一句话:“不要假装努力,因为结果不会陪你演戏。”我知道,从写这句话的那一刻起,他已经褪去“假装努力”的外衣,发自内心地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再后来,我鼓励他参加了学校乐团钢琴首席的选拔,他也不负所望,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如愿以偿地开始重新享受演奏钢琴的快乐。
渐渐地,课堂上多了一名专心致志的学生,乐团里多了一位神采奕奕的骨干,集体活动中也多了一个生龙活虎的身影。
心理学领域有一种“瓦拉赫效应”,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优点,人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不但能充分发挥潜力,取得惊人的成绩,而且能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就是要帮助每名学生发掘优点、发挥潜能,迸发出生命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