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去哪了
“老师,我的星星找不到了。”
“老师,我也丢了两颗星星。”
……
为激励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听课,我们班制定了一项奖励制度:学生每次表现得好就能得到1颗星星,集齐5颗星星就可以换一张奖状。
学生的积极性都特别高,每天都数着星星,盼着能够赶紧换一张奖状。诱惑越大,大家的积极性越高,却也越容易出问题。这不,问题就来了,班里出现了多起“星星丢失”事件。不用说,肯定是有的学生为了快点得到奖状而偷偷拿走了别人的星星。
这件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如果每名学生都靠拿别人的星星来换取奖状,就等同于用别人的努力换取荣誉,等同于不劳而获。坚决不能让这种风气在班里传开。
但是,面对一年级的“小豆豆”们,该如何调查,又该如何在不伤害他们的同时让他们明白这个道理,确实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思来想去,我决定用编故事的方法“忽悠忽悠”他们:“同学们,这两天,咱们班好几个同学的星星不见了,大家有没有看到呢?”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没有。”
“噢,咱们在同一间教室里,可是都没有看到,你们说,是不是星星自己长翅膀飞走了呢?”
“不可能!老师,星星没有翅膀。”
“那可说不定呢,我见过故事里面好多东西都能自己动呢。”
“老师,那是童话故事,不是真的。”
“不,我觉得是真的。我觉得咱们班的星星很可能拥有魔法,自己偷偷地溜走了。”我装作一副非常认真的样子。
有的学生在嘿嘿地笑,有的学生在思考,有的学生在和同桌窃窃私语。
这时,小森站起来说:“老师,你看你身后有监控,我们看看监控就知道了。”
“呀,你太聪明了!是啊,我可以看监控啊。我的手机和咱们班的监控是连起来的(其实并没有连起来),下课后,我去翻看一下监控,就知道星星是怎么自己飞走的了。这个主意太好了!谢谢你。”
学生也都赞成这个方法。
我接着说道,“同学们,要不,我把手机投到大屏幕上,咱们一起看看监控,一起见证这个神奇的时刻吧!”
“好,好。”很多学生拍手叫好。
于是,我去办公室里拿手机,回来时装作很遗憾的样子,说道:“实在太不巧了,我的手机居然没电了,看来是星星不想让我们看到它偷偷溜走的样子。我相信,星星很可能会利用课间跑到我的办公室里的。”
下课了,我回到办公室,小话拿着两颗星星来到办公室。
还没等他说话,我故作惊讶地说:“啊,原来你就是星星的翅膀啊,是你把它带走了,谢谢你把它带回来。下次再带走它,可要经过主人的同意啊。”
“我知道了,老师。”小话不好意思地说。
不一会儿,小白也拿着两颗星星走来了。
“啊,原来是你给星星施了魔法,让它走丢了。谢谢你把它送回来,下次不要让星星跑错了地方呀。”
快放学的时候,小明跑过来说:“老师,我已经用同桌的那两颗星星换奖状了。下次,我会努力表现,再赚星星,把赚到的星星还给他。”
“好的,真是个好孩子!靠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加油。”
就这样,丢失的星星又“飞”回来了。拿星星的学生化身魔法师,化身小翅膀,把星星带走,又把星星送回。
下午,我回到教室,告诉学生:“星星害怕被你们看到它飞走的样子,又主动飞回来了。现在,我要把星星还给丢失的同学。”
其实,从学生的表情看得出,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我编的这个幼稚的故事。但是那些拿走别人星星的学生或许会很喜欢这个故事。我希望,这次没有批评的故事演绎式教育能够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