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成体系 非遗驻校园 队伍有干劲 努力探索全环境立德树人综合实践育人体系
高密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创建于1999年,是全省首批创建的综合实践基地。近年来,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全环境立德树人综合实践育人体系改革作为主攻方向,以课程体系构建为引领,聚焦“校园有温度、课程有活力、队伍有干劲、学生有成长”目标,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让走进实践基地的每名学生的综合素养都得以全面提升。
一、构建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学校坚持以新指导纲要为指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秉承“延伸学校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实践素质教育”的办学宗旨,通过不断探索完善,逐步形成了以科技创新和劳动教育为主体的“两版块六系列”课程体系。
科技创新版块。主要开设:乐聚机器人课程,由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并学习基础的编程知识,增强其动手、动脑、团队协作、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无人机课程,既是学生获取经验、发展智能的妙方,也是培养其自发性、创造力、好奇心、想象力、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及处世能力的良好途径。百变电工课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快速拼装趣味实用电路,带领学生体验奥妙无穷的电子世界。航模课程,通过自己测量、材料加工、制作模型、实验调整,锻炼学生的设计、动手能力,培养其合作意识。科技探究课程,让学生走进科技馆,以动手体验、实验探究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劳动教育版块。主要开设:农耕课程,依托五龙河湿地公园、柴沟中药材种植基地,让学生进园林、下农田,请农民当活动课教师,注意手脑并用,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劳模课程,走进高密豪迈科技集团,让学生进车间,聆听全国劳模王钦峰讲课,弘扬工匠精神,感知体验新科技下的劳动。木艺课程,传承我国以鲁班锁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手工技艺,感悟其中蕴含的“和合”文化内涵,激发学生探究木工工艺的兴趣,丰富劳动体验。烹饪课程、内务整理课程,让学生学会基本生存技能,学会科学合理膳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养成良好习惯。
围绕两大版块,开发实施科学实践、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素质拓展、生存体验、民俗民艺等六个系列的综合实践课程。在课程设计上,努力把实践基地打造成中小学科技创新体验中心和劳动教育实践中心,满足中小学必须开展却没有条件开展的活动。在课程实施上,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选修课注重学生的可选择性,采取菜单式选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设了汽车模拟驾驶、自救自护、衍纸、丝网花制作、数独游戏、航模、烹饪等16门必修课程;重走长征路、乐聚机器人、金工、木工、泥塑、半印半画年画、VR体验等12门选修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求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二、打造“非遗驻校园”文化传承的办学特色
高密非遗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非遗项目11项,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68人。学校积极引进非遗资源,构建以民俗民艺展览馆为核心,以高密剪纸、聂家庄泥塑、九五拳、半印半画年画传习课堂为主体的“一馆四课”非遗文化实践课程体系,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举办非遗展演,开发浸润式、体验式校本课程,让学生感受非遗的魅力,实现了非遗从“进校园”到“驻校园”的转变,探索出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综合实践课程深度融合的新路子。
多方联动,共同参与,将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通过宣传栏、文化长廊、墙壁文化等平台充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意义、目的,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非遗文化熏陶,激发其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将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组建研究团队,打造适合学生学习的非遗文化课程,依托民俗民艺展览馆,开展非遗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多姿多彩的非遗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校校园文化。
育人为本,启智润心,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的德育价值。作为传统文化最优秀、最集中的载体,非遗进课堂可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感知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学校围绕非遗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内涵挖掘育人价值,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积极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让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守望精神家园,传承责任和担当。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注重涵养学生的精神追求,将非遗文化融入治校办学全过程,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培养胸怀天下、至诚报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构建非遗特色课程体系。把民俗民艺展览馆建设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展览馆收藏了高密当地聂希蔚、范祚信等非遗传承人的文化作品1000多件。学校每周组织学生进馆参观,让学生了解更多非遗文化,掌握更多非遗知识,充分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剪纸、泥塑、九五拳、半印半画年画4个非遗课程都设有传习课堂。学校邀请知名非遗传承人走进传习课堂,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非遗课程。学校还抽调10名教师组成学习小组,辅助非遗传承人开展课堂教学和编写教学资料,非遗授课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搭建舞台,创设擂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及‘我是非遗传习人’”品牌活动,发掘和培养新一代“非遗小传人”,向社会展示非遗传习成效。举办“非遗校园文化节”,开展“非遗才艺大比拼”“少年非遗说——我来讲非遗”系列活动,充分发挥非遗课程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中的作用。
三、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带动“群雁”齐飞
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学校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标杆引领作用,党员教师每人一个项目、一个团队,开展月度优秀党员评选活动,设立青年教师先锋岗、红烛先锋,组建名师工作室,有效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让听到炮声的人指挥打仗。针对部门多、干部力量分散、职责不清、各自为战的现状,学校优化整合原有多个处室,组建党建、实践教学研究、教学服务、评价四个中心,形成“四中心一校办”的管理格局,化繁为简,攥指成拳,提质增效。
让教师成为管理的主人。探索创新实施项目负责人制度。每个活动室设立一名项目负责人。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授课方式的摸索、活动室内具体上课班级的安排、活动室的日常事务等都由项目负责人牵头进行,直接而高效。
激发教师潜在内生动力。开展班主任论坛、课堂融合创新大赛、教学基本功大比武、“雏雁”成长工程等教师培训项目,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学校改变以前在固定时间听课的模式,实行不定期听课,骨干教师先讲示范课,全体教师参与听课;听完后,集体评课,对照示范课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做好准备。
关心教师,办有温度的学校,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如果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被激发,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就会提升。为此,学校实施教师暖心工程,坚持每年免费为教师查体;为大龄单身青年教师牵线搭桥,帮助其解决婚姻问题;走访慰问老干部,解决困难教职工实际问题;举办重阳节尊老敬老活动、教职工乒乓球比赛,活跃了教职工的文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