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被需要:学校有效德育的新表达 乡土蕴乡情 资源巧融合 让美育之花灿烂绽放 紧贴时代要求 实现立德育人  用项目化作业助推生物学习

第6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6

紧贴时代要求 实现立德育人

——来自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体会

□ 刁统臣

道德与法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抽象化概念的存在,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并体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道德与法治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人们才能更加适应社会生活。在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根据时代内容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总目标和统领,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一要把握教材特点,理清知识脉络。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活动,了解新教材的变化,理清其知识结构和脉络,掌握新教材的特点,争取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自我研读教材的方式,梳理新教材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着重解读新时期添加的新的道德准则和法治条例,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创造条件。通过学习和培训,教师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新时代下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所传达的育人目标,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全过程,并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所学知识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利用新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带领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趣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学生的认知心理和特点,为学生打开了认知新世界的大门,让他们在思想维度上提高了认识境界。

二要结合生活内容,拓展课堂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将道德与法治课的相关内容生活化,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加课堂内容的实用性,让所学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要增加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让学生学习优秀的精神品质,并学会发掘生活中的道德议题。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述个人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真实经历,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死板和僵化,而是能够运用个人经历作为问题思考和学习的起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分享”等课堂活动,讲述自己的阅读感悟,分享从中学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让学生分享个人的生活经历,通过相互交流进行思维碰撞,让学生能够根据他人的意见反思自我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思想观点,再以“拓展空间”作为课堂最终环节,让学生认识不一样的道德与法治,体会道德与法治的用途之广。

三要完善备课环节,提高课堂效率。备课环节要抓住课标,主要体现为教师要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以三维目标为出发点,渗透道德与法治内容;对教材的准备主要体现在教师要做到对教材的重难点心中有数,熟悉教材各个版块的内容,清晰地把握教材的设计理念和意图,理清教材的知识架构,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根据内容的重要程度对课堂环节进行适当的取舍,选取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版块充实课堂内容,作为教学的补充。同时,可以结合社会热点话题讲解教材内容,使课本内容更加与时俱进,将其与时事热点有效结合起来。值得注意的是,抓住备课环节中“学生”这一关键点,就是要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分层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完善知识结构。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日常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动态及学习方法和经验,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及学习发展诉求,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完善,让学生更为直观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课堂效率。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