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顺应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当前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施改革创新成为必要举措。小学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要想让学生逐渐养成与学科特点相适应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需要采取更全面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据此,本文在明确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根据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依据教学理论,结合课本教学案例,分别提出提高主要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整体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构成
核心素养指的是必须具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而非某方面的单一化能力,具有突出的全面性和多元性特点,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侧重于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不同要求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对语文素养给出了明确界定,主要归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造力4个方面。高年级学生经过了低中年级段的学习,具备了更好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加强核心素养教育大有可为,是满足基础教育需求的必要选择。
二、以提高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依据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几项主要内容,并结合实践教学经验的思考,笔者认为,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文化自信素养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质毋庸置疑,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人文思辨能力的重要素材。因此,有必要基于对学生体验的关注促进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建立。
课堂教学方式: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为例,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可用微课播放李大钊的革命故事,以及当时历史时期与当代社会风貌的对比,让学生了解李大钊的革命精神,然后带着情感阅读课文,增强对祖国飞速发展的骄傲和自豪感;再以《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例,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投屏创设相应情境,然后用思维导图法分析课文,让学生思考文中“祖父”的形象,并归纳课文主旨情感,有利于深化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建立文化自信,提升核心素养。
(二)语言运用和语言思维能力素养
小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养成与提升,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更是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方式:一方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可利用早晨时间开展晨读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可用儿童文学素材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游戏活动,通过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和欲望。另一方面,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在鼓励学生建立独立思考的精神意识。比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教师可以基于文本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知识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鱼钩为什么是金色的”“老班长为什么要照顾病号”以及“老班长身上哪些品质值得学习”。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和讨论,有利于语言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通过培养多方面能力养成的重要素养,关乎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唯有具备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评价,才能帮助他们不断汲取向上的精神力量。因此,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发现美并感受美。
课堂教学方式:教学《穷人》一课时,教师在完成基本讲解后,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桑娜收养孩子之后和渔夫丈夫的对话展开角色表演,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到穷人淳朴善良的高尚品格,从而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教学《拉萨古城》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创设课文中的情境,运用纪录片的形式搭配雄浑的背景音乐,带领学生领略拉萨古城波澜壮阔之美,增强学生对祖国河山的向往与热爱之情,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四)创造能力素养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开放性特点,包括语言表达以及文学创作等都需要较强的创造力,因此,创造能力也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应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理解力、认知力和兴趣等因素,营造轻松愉悦且积极的氛围,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良好条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促进创造力的提升。这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要求。
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教师在教学前可用问题导入,让学生思考,如果在生活中遇到有人故意刁难应该怎么处理,并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进行阐述。在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之后,教师逐步引入正题,告诉他们,某个历史时期就有一位名人运用自己的才智将对方说服。以此方式导入后,学生就会自觉地带着问题投入课文内容中,进而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思考,获得自己的答案,对创造力的养成有很大帮助。
三、总结
总而言之,学生能否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关乎语文学习质量,更决定着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因此,广大语文教师需要全面提升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并尝试更多创新有效的教学策略,兼顾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语文素养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