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社协同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的实践研究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同时,环境保护工作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家园社协同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东营市垦利区兴隆街道中心幼儿园结合幼儿园资源、家庭资源、社会优质资源,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家校社联建”等一系列特色活动,以“三链协同,打造园所垃圾分类最美风景”模式创新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教育宣传链多样化
通过多渠道宣传,提升引领力,让环保观念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幼儿园以国旗下演讲、宣传展板、微视频、倡议书等方式,将垃圾分类意识植入400多个家庭和1600余名师生心间。在各班教室、走廊、食堂、办公场所等投放 30 余个分类垃圾桶,购置了大量与垃圾分类相关的图书,倡导教师学习智能分类教具材料的操作方法;通过垃圾分类展板宣传、手工作品展示、出入口电子屏幕滚动播放等方式,让师生感受到大家共同参与环保工作的浓厚氛围。
以“党建带团建”的形式促志愿宣传活动。党员带头组建志愿服务队,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宣讲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优良作风,坚定师生信念,凝聚力量。人人争当垃圾分类的宣传员,多途径开展入户进社区宣传、捡拾垃圾、文艺会演等系列文明宣传活动。
教育课程链多元化
垃圾分类是“爱劳动教育”园本课程的延伸,幼儿园将它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和园所文化建设。一是多元课程引领,打造“四效课程”。“四效课程”即专题教育课程、社会实践课程、游戏教育课程、生活教育课程。二是师生、生生互动,争当园所垃圾分类的践行者。开展“变废为宝”玩教具作品展示、自制绘本故事分享会、国旗下演讲、设计制作吉祥物、“光盘”行动、“小小值日生”等活动。三是家园联动,争当家庭垃圾分类的引导者。开展“垃圾分类图书漂流”、“垃圾回收日”、绘画展评、手抄报评比、“家庭变废为宝小发明”等系列活动。同时,评选垃圾分类优秀家庭,邀请家长入园分享经验,充分发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积极作用,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每个家庭成员的心中。
分类共治链“多新化”
所谓的“多新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索“新元素”。 以示范创建提升分类引领力,把“盆景”变为最美的“风景”。例如,幼儿园和家长联合创设“光盘请亮灯操作板”,制作并利用酵素,在源头上减少厨余垃圾;使用“智能环保屋”,利用废旧物品美化环境,等等。二是推行“新常态”。通过教育宣传、实践引导、“小手拉大手”家校社联建等方式,设立“垃圾回收日”,评选“环保文明小能手”和“环保文明家庭”,邀请家长分享自家变废为宝的经验,开展“社区文明进幼儿园”活动,共同建设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幼儿园在“智能环保屋”内配备了“奥北”智能环保袋,实现了可回收物的智能化回收。该园为各班分别注册了账号,教师每周扫码领取环保袋,用来收集班级日常产生的纸张、包装盒等可回收物,在周五下午放置到环保屋里,等候回收企业前来回收;企业分拣称重并按照市场价格计费后返现,教师通过微信小程序可直接提取现金,并将现金作为班费给幼儿购买奖品。此举大大提高了教师和幼儿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继续收集可回收垃圾。同时,严格规范餐厨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工作。幼儿园与东营市餐厨垃圾处理厂签订收运处理协议。厂方每日收运一次,完善回收台账,严格执行联单收运制度,园内安排专人管理餐厨垃圾收集和清运工作。
培养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是一个日积月累的长期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互相配合。三方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让幼儿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小卫士”。
(作者单位:东营市垦利区兴隆街道中心幼儿园)